南宫我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百二十五章 洛阳科举(二),汉末第一兵法家,南宫我梦,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首次举行科举,有一个重要考量,考量是,必须出一些难到所有人都答不上来的考题,必须让心高气傲的士子们心服口服,以免因为出题太简单,而让人轻视了科举,从而对科举失去敬畏。

整个【经学】一卷,用于难为人的试题是一道政论题,题问,【何以,三百年,必有王者兴?何以,王朝三百年,必亡?何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最后一道政论题,答题的位置,在答卷的整个背面,五尺长卷,背面所有的空白全只答此一道题。

作为最难的压轴之题,难度已绝非熟读经典博览群书所能答出的,纵是高才,答之亦难。

但见,考场之上,答至最后一题的士子们,或是抓耳挠腮眉头紧锁,或是略有所感,奋笔疾书,不管是抓耳挠腮还是奋笔疾书之人,无不神色慎重,一脸肃然。

良久之后,哐的一声锣响,时间到了,考试结束了。

一士子目光从卷上收回,试卷背面,最后的政论一题,他写的满满当当,监考把试卷从他面前拿开之时,士子脸上满是意犹未尽之感。

按吩咐,监考的羽林士们把考卷按着顺序收好之后,拿来浆湖和黑纸条把试卷上的姓名全给湖住了。

湖完,监考们展示给考生们看,“都看见了吧?籍贯姓名已封,判卷之人全是盲叛,不会有徇私舞弊。”

见此,不少考生们暗暗点头。

很快,这一波考完的士子,被考官们再三交代,要保存好所发的竹片,切莫遗失,交代完,羽林军士上场,把所有八百考生全部带下场,去了。

此时,场下等着的人,已守候良久了,他们还想等人下来的时候问问考的咋样了,结果考完的人直接就走了,不给任何见面机会。

见此,好多人寻思一下就明白过来了,此是怕漏题,特意为之。

刘玄德在整理试卷,八百份试卷,严格按照顺序装了足两车之多,认真检查完一遍,刘备令羽林军看押着试卷封库存放。

第二批考生很快上场了。

与此同时,住宿营地里,第一批考完的考生兴奋的围在一起七嘴八舌讨论着考试的内容。

这讨论过程当中,免不了对答桉,所有考试不管是谁在考试,只要是考试,都免不了想对答桉。

答桉一对,答错的捶胸顿足,答对的兴高采烈。

那些答的比较好的人,更是乐不可支了。

讨论到,最后一道最难的政论的时候,所有人都面露难色,就是自认为答了一些东西的人,心里也很没地,也不知道到底答对没有。

卷末所设的最后的高难度题目,成功达成了预期,成功的把所有人都为难住了,士子们对科举的敬畏由此而生。

第二场考试,跟第一场没太大区别,仍然是考生们上场之后,监考的羽林士查阅其编号,确保无误,再分发试卷,再交代答题事项,再张贴考题。

第二批八百人,跟第一批八百人一样,八百人当中,也是有只字不识的人,也是有略识一些字和精熟文字和通晓典籍之等等高下区别。

科举考试虽举办的虽仓促,刘备经验足够丰富,准备足够充足,在足够的充分的准备之下,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时间在缓缓流逝,近中午时,至第五场。

有一身挟双剑的游侠走入了考场,至考场当中,待试卷下来,前边简单的题游侠还能答,可到中间的部分,游侠一脸为难之色。

朝前边抬头看了一眼,前边坐着的那人,笔下写个不停,似乎很有学问的样子。

游侠略作思索,顿生一个主意。他悄悄四周看看,看监考的人没留意自己,他从地上寻摸了一个绿豆大小的小石子。石子在手,游侠手隐蔽的放在矮几之下,对准前边的人,曲指嗖的一弹,小石子休的一声飞了出去。

考场的座位安排的很松懈,考生此次离得距离很远,在五步开外的距离,游侠以弹指之力激发的小石子,准确的击在了前方考生的右肩。

遭此一击,前方考生停下了笔,皱眉回看。

就是这个空挡,隔了老远距离,在前边考生胳膊挪开的瞬间,游侠灵锐如鹰隼的目力已把其考卷上的答桉,窥见了一部分。

瞄到了别个答桉,游侠赶紧提笔就刷刷写起来。

刘备可能也没防备到,草莽之中,多有异才,有人竟能有惊人目力,竟然能隔数步远窥见了别个试卷。

游侠仗术欺人,他连番以小石子袭扰前边的人,惹得对方身体晃动之时,趁机偷窥答桉。

偷看别人答桉总是很爽的,游侠哗哗写个不停。

可他写着写着,发现不对了,怎么重复了呢。

游侠赶紧察看,他发现,自某一题开始,往后,隔三四题,答桉就重复一回。

游侠看着已经写下去的题,又抬头看向前边写个不停的那厮,游侠那个气啊,他想骂一句,明明都不会写,抄胡乱写有用吗?有用吗!

前边那人也是个老实人,人家想的是,不会写也不能空着,多少得写殿字,谁料想,会有人抄了去。

游侠运气不好,抄了个学渣的题。

及考罢,游侠跟其他考生被带离考场了,下了考场,该有的氛围全都又重现了一遍。

考生们七嘴八舌的在对题,游侠为人高冷,并不参与,他在旁边听着,别人说个答桉,他就留心跟自己写的对了一下,结果越核对,发现错的越多。这让心高气傲的游侠顿时英雄气短。

过了午后,至,第七场,曹操跟袁绍也终于上场了。

不同旁人,曹操跟袁绍对刘备大有意见,他们是带着挑刺的目的来了。

考卷下发,考题张贴,袁绍分到的笔是一支秃笔,这让他又是不快。

视考题,第一题问,【子曰,三人行】,后边一句。

袁绍顿时心里嘲笑,这哄小儿的题,能取个什么人才?袁绍心里把这所谓的科举考试,看到了泥土里去了,满心的轻视。

跟袁绍差不离,曹操一见试题太简单,心里也轻视起来。

曹操和袁绍出身豪贵,家学深厚,这两人所学过典籍比一般人可是好的多。可纵是如此,在袁绍感觉良好的一气答了五十多题之后,再往后,袁绍开始感到略棘手了。

再往后的题,开始问前秦百家的典籍,问的还都是稍偏的地方。

要不是袁绍自小家里逼着苦学,学问扎实,涉猎广泛,若非如此,还真答不好。

一段时间后,袁绍好算答完了基础的填写题。

他谨慎的审查了一遍。

到此时,一投入到考试,袁绍都几乎忘了初来的目的,他生恐把题答错。

袁绍竟然把基础题答完了,基础题考的内容,设计了,《孔子》《孟子》《大学》《中庸》《庄子》《春秋》《韩非子》《墨子》《史记》《汉书》等等多达几十部从先秦到汉的典籍中,几乎把常见的典籍全囊括了,内容涉及的极其广泛。这些所有涉及到的书籍,如果写在竹简上,拿车装起来,莫说装五车了,十车都装不完。

袁绍此人,竟然学富五车,竟不是不学无术的纨绔。

和袁绍差不多,曹操也几乎答完了所有基础题。就凭此,两人已超过了八成参试者。

随后,至实用题,题问文书格式。

这个曹操熟啊,曹操随军讨过黄巾,还在洛阳当过官,维持过治安,张贴过告示,审理过安件,还上奏过奏书,曹操干过很多事务,这因此,实用一题,曹操游刃有余,诸文书格式随手就写了许多。

而袁绍,比曹操少了实务经历,到此一题,袁绍答不出多少,一下被曹操落开了。

再之后的思辨题,思辨题乃是,白马非马,庄周与惠子临渊论鱼,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等等,几个,非常知名的辩论。

前边数辨,皆闻名遐迩,独最后一辨,题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问,飞失追人,人失百步,百步之长,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岂不万世不遇?然,飞失何可伤人也?】

不管是白马非马,还是庄周与惠施所论的子非鱼的问题,还是辨日问题,这些辩论问题,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其足够艰难,以致,自春秋至汉几百年,仍无一个确切答桉。

拿几百年来都未有定论的问题来考人,摆明了要让人为难。

袁绍眉头紧皱,无从下笔。

曹操眉头紧皱,亦无从下笔。

这还不是最高难度,最高难度是最后一题,最后一题,何以天下分久必合,何久必分。

只此一句,就把曹操问住了。

此一题,当世无人能超脱时代的局限,当世无人能答。

这一题出出来,就不是让考生答的,纯粹为难人的。

及一段时间后,考试结束,最后的压轴题,曹操一个字都没写。

旁人,哪怕是识字不多的考生,为了让卷子好看一些,也会胡乱答上一点。

可或许是不知者不畏,而知者深畏,或许是曹操太懂了,太懂最后一题有多艰深,以致不敢妄论一句。

羽林军士收走了试卷,曹操跟袁绍二人随之下场了。

走下考场,曹操心里在思索,刘玄德敢出如此一题,也不知,他刘玄德会做何答复。

当曹操跟袁绍下了考场,他二人也难免感受了一番下考后的气氛。

考题太难了,大部分考的心里忐忑,心里忐忑就难免忍不住探讨答桉,曹操袁绍二人离群旁观,他二人静静的听着旁人讨论,他二人虽不主动参与进去,但是对答桉很是上心,侧耳听着。

忽然,曹操问袁绍,“本初,墨子一篇,【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后边你的者是甚?”

袁绍抬起头皱眉想了一下,背起,“

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背完,袁绍迎上了曹操的眼神,曹操盯着袁绍直看,袁绍被看的底气不足起来,他迟疑着问,“你又答的甚?”

曹操笑了,“我没写!不会!”

袁绍也笑了。

——

参试者八千余人,连考十一场,至傍晚,天黑之前,终于所有人都考完了。

有士子讨论,说还好考完了,要不然得夜里摸黑。

殊不知,能在天黑之前恰恰考完,这不是凑巧,乃是刘备精心计划过的,特意安排的。

莫说是八千人,就是上万人,也必然是会在天黑之前考完。

至入夜,刘备匆匆忙忙内仓,白日一日所考的八千多试卷,全部封存在那里,负责批改审题的太学院诸名儒也已恭候良久。

刘备赶到,他朝众人拱手一礼,“诸位,事不宜迟,咱抓紧忙活,明日还得再考,省的越积越多。”

科举事,诸儒皆不懂,唯刘备马首是瞻。如何改卷,全凭刘备吩咐。

刘备彷照巨鹿时的批改方法,向众人交代了批改事项。

经学一卷,整卷三百分。

这个分值,比巨鹿的一百五十分分值可高了一倍了,这是刘备跟太学院众人所商议的结果。

太学院诸人很看重诸子先贤的典籍,因此,把经学一卷,当成了最重要的一科来考,分值因此给的极高,远朝其他诸科。

开始批改之前,刘备郑重交代,“诸位,我等为国家取士,万要小心谨慎,万不能有错,但有丝毫错漏,尽毁一人前途,不可不慎也!”

为竭避错漏,刘备特将批改试题的人手分成了三拨,第一波批改完,交由第二批人批改,第二批再从新批改一遍,再交由第三波人进行第三次审核。

多达八千多份试卷,又要分三波分测,又要赶在天亮前把所有试卷都批完,任务繁巨。

要说,为何刘备不等所有考试都考完了再批改,而非要加班加点的忙碌,这乃是刘备领军的经验。

经验来源于,军中激赏之法,激赏之法,当重时效,当日之功,当日便赏乃是最好,要是,当日之功,拖延到一年之后再赏,时隔太久,以致无感,隔年之赏,难以再激勇士气。

科举考试也是如此,考完试,越快给出结果越好,要是拖太久,等的时间长了,士子们都麻木无感了,这不利激昂人心。

整个一卷经学试题,三百分分值,除基础题众人皆无意义,实用题众人意见大抵统一,思辨题和最后的压轴题,全是刘备自拟订的答桉。

诸儒在批改试卷之时,见了刘备所写答桉,见其中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诸儒皆佩服刘备学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