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鸿钧之谜(1 / 1)

加入书签

“少爷!”

远远地声音传来。

赤着上身的李言蹊抬头望去,校场外站着管家曾伯,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呆呆的有点像账房先生的中年男子。

自晨光熹微,李言蹊就在自家的一个小校场上开始打熬身体,到现在日上三竿,已经过去两个时辰了。

这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孩童的时候是在辽东,由爷爷训练他,天天给他泡药浴,十二岁的时候到了京城,则父亲开始了魔鬼训练,不仅要打熬身体,还有搏击术、格斗法、骑马、射箭、刀法、枪法。

李言蹊也渐渐的从备受折磨变成了享受自己变强的过程。

但,最近几天,他明显的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一个是体质变得比以前更好,丝毫没有脱水脱力之后的后遗症。

另一个就是力量方面,他感觉得自己的力量在潜移默化的增长。

由于他的身材欣长,一直走的是技巧型路线,但最近,以前感觉很重的东西现在很轻松的就掂在手里,他单手可以轻松的玩耍超过一百斤的石锁,双手更是可以连着将三百斤的掇石连续的举个百十来下而毫不喘气。

还有就是感觉的灵敏度,很多以前听不到的细微声响,现在可以很清晰的听到,反应能力也大幅度的上升。这大概就是鸿钧所说的本真开始醒来了吧。

李言蹊后来不止一次呼唤过鸿钧老祖,但没有任何回应,如果不是后来时隐时现的那些蟠龙纹身,李言蹊都会认为之前发生的事是一场梦。

“什么事?”

“少爷,之前您吩咐的事情,办妥了。”

李言蹊将手中的重物放下,三百斤的石锁泛起一阵灰尘。李言蹊一边往外走,一边从一旁的梅花桩上将挂着的上衣勾起,走到管家面前,“到书房说。”

太原城中李言蹊的书房和山中别院的一比,真是判若云泥,一排排书架上的典籍如汗牛充栋,只不过是摆设,还是真的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婢女们早已提前将檀香点起,吞金兽炉袅袅青烟。糕点和茶水也已放在桌案之上。

李言蹊押了一口茶,拈起一块糕点,放入嘴中,半饷,说道:“曾伯,请讲。”

“具体的时候还是由老林来说吧,具体的事情都是他在办的。”曾伯将身后那呆呆的账房先生推到前面。

“这位是?”李言蹊疑惑地问道,眼神示意曾伯,意思是这人可靠吗?

管家连忙介绍道:“少爷,这位是老爷养的客卿,在军中添做书记员,屡次不中就到老爷麾下做事,饱读诗书,博闻强记。”

“林先生,请向我说说你查的情况吧。”李言蹊虽然看这人有点呆滞,但还是很客气的说道。

“是,回禀公子,小人接到曾伯的通知后,翻遍了道家经典和儒家典籍,发现,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这个长得像账房先生的父亲的幕僚恭敬的回答道。

李言蹊了然的点了点头,果然如此,他没有说话,等待着下文。

“鸿钧本作鸿均,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的《四子讲德论》,“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鸿均指的是天下太平,大道之世。”

“儒道相结合来解读的话,鸿者,鸿毛,轻义,鸿运当头即此义,又含有宏大义;钧者,沉重义、均匀义;鸿钧即广大的均匀、轻与重完美融合不可分辨,是为鸿蒙未开也。玄始动,开鸿蒙,有天地,是为开天辟地。这是开劫渡人,让所有众生明白修炼成正果的途径,以成就混元道果之意。”

“最近几年,市面上流传着一本话本小说,名叫《封神演义》,传说是应天府那边的人写的,这里面就有鸿钧的出现。”

李言蹊看过这本话本那完全是巧合,他没想到这么生僻的书籍,这位呆呆的幕僚都知晓,想到曾伯之前说的饱读诗书、博闻强记这八个字的评语,原来并不是夸张,他不由得坐直了身体,对于有本事的人,给予最大的尊重一点也不为过,他给曾伯和那位林先生各斟了一杯茶,“先生请继续。”

“是,按照那话本的结构结合道家典藏来理解,鸿蒙时期,是静玄天鸿钧天尊主之,无极境界也,此时的炁为鸿蒙紫炁。这是天地万有一切的起源。而万物一切的起源掌握在这鸿钧天尊之手。”

“后来鸿钧天尊以鸿蒙紫炁衍化三清圣祖,三清为玉清天元始天尊、上清天灵宝天尊、太清天道德天尊,分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真经,昭明道法也。”

“这是另一种一气化三清的说法?”李言蹊好奇的问道。

“并不是。”林先生矢口否认,“这只是通过道家学说来理解这本小说而已。”

李言蹊完全明白了这位林先生的意思,虽然还是没有什么眉目,再次召唤出那神秘莫测的老头需要什么特定的机缘还是说自身需要修炼到一定境界?亦或者这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境。

不管如何,李言蹊感激的向曾伯和那位林先生行礼,“多谢林先生教诲,听君一席话,豁然开朗。”

那林先生本来还想接着说什么,听到李言蹊的话后,以为是逐客令,就站起来唯唯诺诺的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开口。

李言蹊这才发现他的异样,赶忙道歉,说道:“林先生,是不是还有什么消息。”

“不错,我也是翻阅各地方志等资料,才知晓,在辽东贝儿子都指挥使司建州卫辖区内玉京山谢家崴子水洞内有鸿钧遗迹,不知是真是假。”

辽东,太远,建州卫都已经到女真人的地盘了,这是目前考虑不到的地方。

“另外,就是在离太原府不远的汾州府介山之上,大罗宫群仙殿里有道家众仙朝拜鸿钧老祖的布画神像。”那林先生终于将自己要说的最重要的话说完。

“介山?”李言蹊惊喜的问道,“是那个烧死介子推的介山吗。”

“正是。”林先生恭敬的回道。

待书房又静谧之时,阳光斑驳的透过疏影射到书房,射到李言蹊沉思的脸颊上,“梅婧怡,看来我们又要见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