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守孝(1 / 1)

加入书签

惠风和畅,碧空如洗,润红的骄阳变幻成大大小小的光圈,跳跃着,欢呼着,为这大好的晴天增添几分绮丽的色彩。

乔国公府一处装点极为雅致的院落里,丫头用托盘端了上好的青提绕过连廊,掀开绣着清风明月图案的帘子走入内阁,却见一位十五岁上下的妙龄少女正在窗前的书案旁站着。纤纤玉手握着一支狼毫笔,袖子高高挽起,露出那细白的腕子。随着腕子的摆动,隽秀流畅的簪花小孔跃然纸上。

这女子头上斜插一支红鸾点翠的珠钗,钗上有流苏自然垂下,随着她低头写字的动作,流苏轻轻摇曳。

细看之时,却见她生得淡白梨花面,领如蝤蛴,齿如瓠犀,一张俏脸细致清丽,出尘脱俗,竟宛若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水芙蓉一般。身上一条绯红色束领高腰襦裙,颈上挂着一条玛瑙串儿,映着那皓白如玉的肌肤,好似白里透着红,分外娇俏。

丫头怜星跨入阁内,将手里的青提搁在方桌上搭着的锦绣桌布上:“姑娘,新运送过来的青提,快来尝尝新鲜。这个季节能吃到青提可是不容易呢。”

乔晗章将手中狼毫笔搁下,走去洗脸架前净了手,这才去往桌边。随着她走过来的动作,腰间一条月白色绣着兰花图案的敝屣微微摆动着,影影绰绰,身姿婀娜动人。

看到桌上那刚洗过的青提,上面还沾染着晶莹通透的水珠,伸出纤细的柔夷捻起一颗瞧着。她朱唇微启,一口皓齿若隐若现:“这个时候哪儿来的青提?”

她的声音温柔婉转,如幽谷之中传来的清丽鸟鸣,又似悬崖峭壁间偶然乍现的一朵雪莲,让人很难忽视。

怜星回道:“说是从新疆那边快马运来的,倒是难得的新鲜呢。”

乔晗章将那青提送入口中,檀唇微动,酸甜饱满的汁液流淌在唇舌间,甘冽可口,倒也是极好的美味,她下意识又捻起了一颗。

怜星在一旁站着,欲言又止。

乔晗章望她一眼:“有什么话儿想说?吞吞吐吐的。”

怜星道:“方才奴婢在路上遇见了夫人房里的丫头梅儿,她说今儿个公爷在外面遇上长浚伯,提及了有意与邵家结亲之事。”

乔晗章不动声色地将青提籽吐出,扔在一旁的青花碟里,又拿帕子揩了揩手。整个动作优雅流畅,仿若对怜星的话并不十分在意一般。但事实上,她的一颗心却早已不受控制地跳动起来。

她突然想到了昨日遇到邵恪之的画面,当时她觉得寿宴上有些闷,独自一人出来总动,却远远地看到他背着一个小姑娘缓步走着。那姑娘她先前在宴会上见过,是安福郡主。

她看到他背着安福郡主之时格外温柔小心,脸上的表情也是温和的。那时候她就在想,这样一个人必然也是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吧。

她早到了适嫁之领,昨日母亲带她参加太后寿宴原本就是奔着自己的亲事去的。宴会结束后,在出宫的路上,她和母亲恰巧便走在邵恪之的后面。

那时母亲曾低声问她:“章儿,你觉得邵修撰此人如何?你心气儿高,长安城里那么多少年才俊你都看不上,我看这个邵敬霆很是不错,年少有为,又生得一表人才,与你是再登对不过的。”

她原本对邵恪之是没什么想法的,却没料到母亲突然这么直白的问她,一时间竟是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起来。

后来出宫的那一路上,她的眼神总情不自禁地落在他的身上。

她自幼心高气傲,这两年上门求娶之人无数,却并无人入得她的眼。未曾想,居然会有这么一个人突然出现,乱了她的心神。

“姑娘,那长浚伯府的邵修撰您昨日在太后的寿宴上想必也是见了的吧,奴婢听闻他长得一表人才,谈吐气度也是矜雅不凡,此人又颇有才能,跟姑娘您可是再般配不过的了。”怜星继续说着话,却见自家姑娘不知怎的,竟兀自发起呆来,狐疑着看向她,“姑娘怎么不说话?莫非您不中意邵修撰吗?”

乔晗章原本在怔愣,听到怜星的话恍然间回过神,一张脸竟已是发烫起来。

“星儿,你说邵家会答应这门亲事吗?”她眼眸低垂,玩弄着手里的一颗青提,明显一副女儿家的娇羞之态。

怜星见此眉眼带笑,原来她家姑娘竟是中意的。

她笑着道:“姑娘何须担心这个,咱们国公府这样的门第放眼长安城能有几家,邵修撰不过是个次子,纵然他能力出众,可若是求娶姑娘,却还是他高攀了呢。”

乔晗章无奈叹了口气,怜星这话她是不爱听的。邵恪之,也不会是那等攀附权贵之人。

“姑娘不必忧虑,只等着长浚伯府那边拿着聘礼来提亲就是了。姑娘素来可是最自信的,怎还胡思乱想起来了?放眼整个长安,宫里的公主郡主们还小,邵恪之虽说做过伴读,可依年龄来看却跟她们没什么可能。至于长安城的其她适嫁的姑娘家,莫非姑娘还没信心比得过她们吗?”

乔晗章被怜星说得哑然失笑,是啊,她只怕是紧张了,所以才这般患得患失,胡思乱想。

接下来的日子,对于乔晗章来说,是紧张而又难熬的。

日子一天又一天的过着,她的生活似乎很平静,甚至于,整个乔国公府都很平静——

长浚伯府,并不曾如她之前所猜想的那般带着聘礼来提亲。

乔晗章心里已然知晓,长浚伯府的态度很明确了,这是拒绝的意思。

到底是心高气傲之人,如此被人拒绝了亲事,纵然外人不知,但她心里终究还是有些过不去这个坎儿的。

一时间,乔晗章整日都闷闷不乐的,整个人居然愈加消瘦起来。

乔国公夫妇瞧女儿骤然成了这般,心中自然难受,商议之下便送了女儿去庄子里静养些时日,远离这长安城的是是非非。

只想着,时间久了,想必也就将此事忘了。

——

自打太后的寿宴之后,漪宁一连好几日不曾见过邵恪之,虽有心找他问问自己那日喝醉酒可有做出什么失礼之举来,竟也是不得机会。

这日休沐,她去长乐宫陪祖母和皇祖母说了会儿话,午膳也是在那里用的,眼见两位老人家膳后睡下她这才回了椒房殿自己的落樱阁。

午憩醒来,她自己待着无聊,便跑去御书房里找岑伯父解闷儿,心里是想着兴许能恰巧遇到邵哥哥的。

谁曾想,也是她运气好,到了御书房门口,还真就遇见邵恪之从里面出来了。

邵恪之穿着官服,戴着官帽,整个人显得成熟稳重了许多。那张脸一如既往的俊俏挺拔,让人见之难忘。

“邵哥哥,好巧啊。”她笑呵呵地说着,走过来佯装偶然遇见跟他打招呼。

“参见安福郡主。”在人前邵恪之十分规矩得体地给她行礼。

漪宁摆了摆手:“邵哥哥不必如此客气,对了,上次皇祖母寿宴,听佟迎说我喝了许多酒,是邵哥哥送我回去的,我该跟邵哥哥道谢才是。”

“不敢。”他微微颔首,十分得体地回着话。

漪宁仰脸看着他,突然皱了皱眉头,心中暗自抱怨着:这个人怎么长这么高啊,说个悄悄话都不方便。

她上前两步,对着邵恪之摆了摆手,示意他低头。

邵恪之不明所以,看了看四周,见无人注视他们,倒也当真把头低了下来:“郡主何事?”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润悦耳,因为低头的原因,说话时有热气扑在漪宁的脸上,带着男性独有的特殊味道,似乎还夹杂着薄荷的清香。

漪宁吓了一跳,下意识往后退。却忘了自己刚走上台阶,这一退竟是趔趄着往下掉。

邵恪之眼疾手快地捉住了她的手腕,将她重新拉起来,待她站稳脚跟方才收了手。

漪宁大脑迟钝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她找邵恪之是有话要问的:“邵哥哥,上次我喝醉酒你送我回去的时候,我有没有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惹你生气,或者有没有说什么话?”她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里面纯净的好似一汪春水。

头顶的乌云遮了傍晚的夕阳,邵恪之的脸蓦然间变得黯淡无光,眼底也失了几分颜色。

这几日他总想起来的那段对话,小丫头居然是不记得的……

“邵哥哥,你怎么了,难道我真说什么了?”看着邵恪之此刻的表情,漪宁顿时有些心急。她觉得自己肯定做了什么事或者说什么话了,说不定还是很严重的那种。

天呐,真是喝酒误事,不知道会不会毁了自己在邵哥哥心目当中原本的形象。

其实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这般在意自己在邵恪之心中的形象,总之就是希望他能够记着自己的好,不要记得自己的不好。

“其实也没什么,郡主说了你祖母的病。”邵恪之凝神望了她许久,突然这般说道。

漪宁楞了一下:“只说了这些吗?”

“郡主还跟微臣许了个约定。”邵恪之突然又道了一句。

漪宁兀自抬头,十分好奇地望着他:“什么约定?”她居然喝醉酒时跟邵哥哥许下约定,那也就是说是专属于她们两个人的小秘密了?到底是什么秘密呢,她居然觉得还有些期待。

邵恪之垂眸看她,巴掌大的小脸儿,长长的睫毛如蝶翼般颤动,娇娇俏俏的。再看看她的小身板儿,稚嫩的像尚未张开的花骨朵儿。

他默了须臾,目光扫向别处:“郡主说以后若再去了长浚伯府,让微臣记得准备好琼花软糖糕给你吃。”

“……原来是这个啊。”漪宁不免觉得有些失望。方才看邵哥哥那样子,她还以为是什么重要的约定呢,居然是琼花软糖糕。

她突然发现自己还真是个吃货,都喝醉酒了居然还不忘记这个,一时间不好意思地笑了。

头顶的夕阳再次突破云层,霞色的日光洋洋洒洒落在这皇宫之内,投射在她叫娇嫩的肌肤上,两腮泛着红晕,一双杏目眯成月牙状,笑得比蜜饯儿还要甜,倒越发显得可爱了。

——

转眼春去秋来,又由秋入冬。一连下了几场雪后,温度骤降。

入了腊月,晋江阁的课早早地停了,漪宁素来怕冷,整日都窝在长乐宫的暖阁里,陪祖母一道儿说话解闷儿。

因为祖母身子不好,这几日咳嗽越发严重,最受不得寒气,是以暖阁里的地龙烧得最旺。但尽管如此,祖母的气色依旧是没什么改善,整个人瞧着也是越发的瘦弱不堪。

细算起来,萧老夫人已经在这皇宫里住了半年了。前些日子还好,在御医的调理下尚且看上去精神不错,但因这几日下了雪,老夫人再次寒气入体,病情竟又比先前还加重了几分。

这几日被病痛缠身,萧老夫人的气色明显没前些日子好了,整个人又瘦了一圈儿,尚服局做的衣服都撑不起来了。

好在因为有漪宁的陪伴,她的精神还算不错,每日都会拉着漪宁说说话儿。

这日晚膳过后,漪宁亲自端了热水给荆氏泡脚。最近这段日子,她都是如此侍奉祖母的。起初荆氏还不肯,后来见她坚持,便也随她,只心中愈发觉得软软的,淌着幸福的滋味儿。

漪宁挽了袖子蹲下来,很认真地帮祖母洗脚,一边还同祖母说着话儿:“再过几日便是除夕了,祖母还是第一次在宫里过除夕呢。”

经过杜御医的医治,荆氏的寒毒之症虽不见起色,但眼睛却当真比先前好了很多。现如今若有人站得离她近些,她已经能模糊看得见对方的五官,从而判断出对方的身份了。

看着近前的小孙女儿,荆氏心中是无尽的满足。她笑着道:“是啊,宫里的除夕一定很是热闹吧?”

漪宁笑着点头:“除夕晚上会放烟花,从皇宫最高的瑶台顶端把烟花点燃,飞到天上后又像天女散花一般的落下来,整个长安城都看得到。除夕晚上的烟花还会有花纹呢,每年都不一样,去年是牡丹,前年是荷花,大前年是月季……”

她帮祖母擦干了脚,水盆由宫女们端了出去,她则坐在床沿继续兴高采烈地跟祖母讲着往年除夕的种种事迹:“除夕还要守岁呢,每年守岁都是我和皇祖母、岑伯父、岑伯母还有太子哥哥一处,大人们围坐在火炉边说话,我和太子哥哥一起在院子里放小烟火,就是拿在手里,被火一点呲溜一声发散出好多好多火星的那种小烟火。”

“有时候我还会跟太子哥哥一起堆雪人,堆好几个,有皇祖母,岑伯父和岑伯母,还有我和太子哥哥。”说到这儿,她顿了顿,笑着道,“如果今年的除夕还下雪,阿宁要再堆一个祖母。”

荆氏怜爱地抚摸着她的头,乐呵呵地点头:“好,那祖母到时候就看看我们阿宁堆得雪人跟祖母像不像。”

“好啊。”漪宁笑应着,又问,“祖母,以前你在宫外的时候是怎么过除夕的?”她虽然经常跟太后一起出去,但还真没在外面守过岁,竟还觉得挺好奇的。

听漪宁问,荆氏倒也回忆起来:“在宫外的时候家里穷,平日里饭都未必吃得饱,也就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能吃顿好的。用白面包了猪肉萝卜馅儿的饺子,再用醋和辣椒调了汁儿。包饺子时,会在其中一只饺子里放上枚铜钱,谁若是吃到了铜钱,在新得一年里便是福气满满。

你达子叔和婶婶两个人包饺子时总会在包了铜钱的饺子上做个记号,盛饭时放在我的碗里,被我给吃到。然后他们就会笑着跟我说,我是有福气的,等来年身上的病准能治好。

其实我知道,他们是哄我呢,但他们孝顺却也是真,便总是乐呵地应着。”

漪宁听得鼻子酸酸的,拉着祖母的手没说话。

“到了晚上,村子里的人也是要守岁的。不过大家都舍不得灯油钱,所以家家户户都往门口站着,一起说说话,唠唠嗑儿。子时过半后,县城里有钱的人家会放烟花,我们在村子里远远就能看到那里闪着的星光,有的孩子们甚至跑到城门外去看。”

荆氏说着,突然又忍不住一阵咳嗽。漪宁见了忙拿了帕子给她,还贴心地帮她拍着脊背。

老人家咳了好一阵儿才算是停下来,漪宁看见她唇角的血迹,神色顿时大变,下意识捏紧了手里的帕子勉强笑着:“天色也不早了,祖母快早些睡吧。”

荆氏应着由漪宁搀扶着躺下来。

漪宁把床幔拉下,灭了近处的灯烛,这才走出寝殿。

站在院中,借着溶溶的月光,漪宁小心翼翼将手上的帕子摊开,却见上面竟是一片殷红。

前段日子祖母咳嗽时只是带着点血迹,如今居然全是血了……

她强压下鼻头的酸涩,迈着沉重的步子回椒房殿。

皇后此时还未睡下,听闻郡主从长乐宫回来了,脸色看上去不大好,便到了落樱阁看她。

漪宁此时木然地趴在桌子上,神情蔫蔫儿的,精神明显很不好。

皇后轻移莲步走上前,在她旁边坐下,单手搭在她的肩膀上:“你祖母可睡下了?”

漪宁扭头望过来,眼眶里氤氲着水汽:“岑伯母,祖母今儿晚上又咳血了。”她一头扎进皇后的怀里,哭得伤心欲绝。

皇后轻拍着她的脊背,心中也是十分叹惋。

原本御医说萧老夫人好生调理身子,应还是能熬过这个冬天的。可如今瞧这样子,竟是愈发不如从前了。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只盼着老夫人定要熬过这个年的好。等过了年,日子渐渐暖了,想来身子总会大好的。

“阿宁莫要伤心,有御医在,你祖母必然是会没事的。”

漪宁抽噎了好一会儿,从皇后怀中起身,静静点头:“嗯,阿宁也相信祖母会没事的。”

——

日子一天天地熬着,除夕总算是早早地来了。

可巧前两日下了场大雪,这日晚上,漪宁还惦记着跟祖母说堆雪人的话,执意在院子里堆出个祖母来。

太子瞧她这般,便也过来帮她一起堆着。

今年的除夕似乎比往年要冷,一双手捧着雪时只觉得冰冷刺骨,浑身都浸着凉意。可漪宁却仿若未觉,依旧很认真地堆着雪人。想到待会儿给祖母看到时祖母脸上的开心笑容,她就觉得浑身上下都是劲儿。

“太子哥哥,咱们待会儿再给雪人搭个披风好不好?祖母最怕冷了,披风一定要选最厚最御寒的。然后再取一顶幕离来,这样寒风就吹不到祖母的脸上了。”她欢呼雀跃地想着该怎么给堆好的雪人装扮。

岑璋笑道:“自然是好,既如此,就寻萧祖母平日里常穿的披风和幕离吧。”说完对着一旁的宫女摆手,“还不赶快去拿来?”

宫女很快进殿取了披风和幕离,二人一起携手给雪人穿戴整齐。漪宁搓着红彤彤的手,很满意地笑笑,突然转身跑着去找屋里的荆氏。

“祖母,阿宁把雪人堆好了,你快看。”她像只小麻雀一般在荆氏床榻前叽叽喳喳地说着,一张俏脸儿因为在外面冻得久了,红的好似熟透的樱桃,如今被这暖阁里的热气一扑,还有些许异痒,她下意识抬手搓了搓。

看她高兴,荆氏心里自然也欢喜,由她搀扶着起身,触碰到孙女儿的小手,她皱了皱眉头:“阿宁手怎么这么凉,听宫女们说今晚的除夕格外冷,你怎么还跑外面对雪人去了。”

漪宁却依旧甜甜地笑:“阿宁可是说好了的,今年的除夕一定要堆一个像祖母的雪人。祖母,外面冷,咱们就在屋子里隔着窗户看可好?”

荆氏笑呵呵地应着,由漪宁搀扶着来到窗前。她的眼睛比前两日看得更清楚了些,漪宁将窗子开上一条缝,指了指院中的雪人:“祖母,你快看,那个就是你。”

荆氏顺着她指的方向望过去,却见几盏明亮的宫灯照耀之下,一个雪人坐立于院中。那雪人做的倒是精致,脸庞,身体,甚至于五官都十分精细。

让她惊讶的是,居然还在头顶做出了发型,正是她住在长乐宫的第一日,由玉嬷嬷为她绾得发髻。

荆氏以前在乡下时,村里的孩子们也堆雪人。大都攒一个雪堆儿,再搭上一个大圆雪球,如此便是雪人的形状了。想再精细些,便装上耳朵和眼睛,再用红辣椒做鼻子和嘴巴,如此也就成了。

她从来不知道,原来雪人还可以堆成这种模样的。

祖母眸中的惊喜让漪宁感到很开心,她觉得今晚上辛苦了两三个时辰都是值得的:“祖母,这雪人跟你像吗?”

荆氏眼里含着泪,点头道:“像,简直一模一样,我们阿宁真有本事。”

得到祖母的夸奖,漪宁高兴地笑着:“我每年都堆雪人的,堆得多了也就熟练了。范女先生教我们画画,其实和堆雪人也差不多的。不过画画是用笔在纸上作画,而堆雪人则是把雪当作宣纸来画。祖母,以后每年的除夕我都给你堆雪人好不好?”

“好,以后每年的除夕祖母都看我们阿宁堆得雪人。”荆氏应着,滚烫的热泪流淌了下来。

因为祖母还病着,不能久站,漪宁只带她看了看便扶着她重新在榻上躺着。

当夜,太后和陛下皇后又过来陪荆氏说了会儿话,后来便都散了,只让漪宁陪着自己的祖母,祖孙俩好生说话。

荆氏倚在炕头上,兴致看上去很高,拉着漪宁的手说了好些话。后来不知怎的,倒像是交待后事一般。

“我十四岁嫁给你祖父,十七岁生了你阿爹,后来逢遭变故,你祖父走了,祖母也与你父亲生生不得相见。后来虽说改嫁达子他爹,但终究是继室,达子他爹去后跟正室一起葬了,也算是有了伴儿,倒是你祖父这么多年来一直孤苦无依。

这段日子不知怎的,我总梦到他,他说一个人在下面很孤独,也没什么人陪着说说话儿。若我去了,你便把我的尸骨火化,带去清平县你祖父的坟前,一起葬了。这样,等我到了地底下,也方便找到他,跟他诉一诉这辈子在这凡尘俗世上吃过的苦,受过的累。”

祖母说话时倚在迎枕上,目光又恢复了之前的迷离和无神。

漪宁听得隐隐觉得不安,抓紧了祖母的手:“祖母说什么呢,您会长命百岁的。”

荆氏回过神来,笑着抚了抚她鬓前的碎发:“傻孩子,是人都有生老病死。对祖母来说,这辈子能在有生之年与你相认,还能在这皇宫之中享享清福,已是觉得莫大安慰,死而无憾了。”

漪宁眼眶红红的:“祖母莫要瞎说,怎么会死而无憾,您跟孙儿只待了半年,半年的时间太短,怎么能够呢?您还要在宫里住很多很多年呢。您瞧皇祖母,她比你年纪还大呢,可身子多硬朗?您的身子也一定没什么大碍的。”

“哎呦,怎么就哭上了,好孩子,是祖母的不是,大过年的怎么一时上脑跟你说这些话。”

荆氏笑着给孙女儿擦了擦眼泪,柔声哄着,“好了,祖母也就是想到哪儿了便跟你说上几句,你放心,祖母今儿晚上觉得身体比先前好多了,想来是没什么大碍了。何况御医不是说了吗,只要祖母撑过了今冬,身子必然就会好了。今儿晚上已过,今冬可不就结束了吗?”

漪宁想想也是,过了年马上就能开春了,等天一暖和,祖母的身子肯定能好。

荆氏掩唇咳了几声,打了个哈欠:“竟觉得有些困了,祖母想睡一觉,你出去找你皇祖母她们玩儿,莫要吵着我。赶明儿祖母醒来,精神肯定就大好了。”

漪宁赶忙点头:“那祖母你赶快睡觉,阿宁不吵你。”说着,贴心地扶她躺下,掖好被褥。见祖母当真闭了眼睛睡去,她方才放下床幔走出去。

她出了院子,一抬头外面不知何时竟下起了雪来。大片大片的雪花洋洋洒洒地飘着,簌簌地落下来。

耳畔突然“砰”的一声作响,黑暗的天空有绚丽的烟花四散开来,晕染出一颗颗璀璨的星子,闪耀着落下。

原本在隔壁的太后、顺熙帝、皇后和太子也闻声出来,一起看向头顶绚烂绽放的烟花。

岑璋看见漪宁跑了过来:“怎么一个人站在这儿?”

漪宁笑笑:“祖母刚睡下,我这才出来,可巧新年便到了。”

“是啊,新年到了。”岑璋说着,抬头看向头顶的烟花,复又垂首看她,“新的一年,阿宁又大了一岁,都十岁了呢。”

漪宁倒是没想自己是不是大了一岁的事,只是在想,新的一年了,祖母熬过了今冬,身子肯定会好的。

对,一定会好的。

“啊——"寝殿突然传来一声宫女的惊呼,众人齐齐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却是萧老夫人荆氏的寝殿。

那宫女哆哆嗦嗦着从寝殿内出来,面色惨白,颤抖着禀报:“太后,陛,陛下,萧老夫殁了……”

漪宁定定地站在那儿,脸上的笑意僵住,整个人宛如一尊静止不动的玉石雕像。

——

萧老夫人到底还是去了,在新年来临的那一刻,她永远停止了呼吸。

荆氏的离开于漪宁而言无疑是相当大的打击,她独自一人寄养在宫中多年,平日里看起来生活的再好,夜深人静之时却也难免思及家人。

她知道自己和众皇子公主们不一样,这是他们的家,而自己却是寄养于此的。

半年前好容易多了个祖母,和她血脉相连,又那般慈祥和善,她心里自然是欢喜的。

原来她也有亲人尚存于世,并不是孤身一人。

或许,没有多少人能明白她当时的那份感慨和喜悦吧。毕竟,在旁人看来无比平常之事,于她一个自幼失去爹娘的人来说,可能是莫大的奢望。

如今祖母走了,依然把她孤零零扔在这深宫大院之内。

幸福,似乎总是那么短暂。

漪宁颓靡了一阵子,倒还记得祖母临终前跟她说过的话。

皇后亲自主持为荆氏准备了火葬,随后漪宁便抱着祖母的骨灰盒打算去往老家清平县。

她孤身前去顺熙帝和皇后自然不放心,只说让她好生在宫里待着,他们自派人去把老夫人的骨灰运往清平县。

漪宁却是不依,祖母去了,父亲母亲皆不在世,她想代父亲送送祖母。

而且,清平县这个以前祖母和父亲生活过的地方,她也的确想去看看。

她态度坚决,顺熙帝拗不过,只得由着她去。太后还特意派了狄青贴身跟随着,负责漪宁的安全。

至于陪同的丫头,却只带了佟迎一个。

拜别了皇宫里的一众人,漪宁带着狄青和佟迎三人乘水路去往老家清平县。

漪宁话很少,总是沉默着,佟迎有时没话找话地跟她说上几句旁的,她也寡言少语。

佟迎知道,这样的伤痛只能让她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复原,便也不强说什么,只默默陪在她身边,精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因为祖母刚去,漪宁的心情尚且不好,食欲也是欠佳。再加上年后又连下了两场大雪,她还略有些晕船,身子纵使铁打的也无法禁受,竟生生病倒了。

这场病来势汹汹,狄青和佟迎二人没法子,只得就近停了岸,在镇上寻了郎中给医治。在镇上一待便是三个月,等再启程去往清平县时,杏花儿都开了一茬子。

三人终于抵达清平县时,已经进入了八月,临近中秋。

狄青先找了僻静的院子租赁下来,安置漪宁,随后又跑腿找人忙活下葬的事。

这期间,李达夫妻二人得知此事,也带着儿子元宝赶来,大家一起为萧老夫人送了葬。

祖母的葬礼结束之后,李达看着瘦弱的漪宁,恭敬问着:“郡主可是要启程回宫去?”

漪宁站在祖父、祖母的墓碑前,对着李达道:“先不了,我阿爹阿娘不在,我理应为祖母尽孝,想在此为祖母守孝一年。一年之后,再行回宫。”

李达原也是如此打算的,他是儿子,理应为母亲守孝。不料郡主小小年纪却也有如此想法,诧异之余又道:“既如此,郡主便跟我们夫妻一道儿过活吧,如此也算有个伴儿。”

漪宁闻此自然应下,同李达一家人一起留在清平县为祖母守了孝。

在清平县守着祖父祖母过了一年,已是她离宫近两年的时间了。

这期间祖母和岑伯父等人没少飞鸽传书过来慰问过,漪宁自然知道他们惦记着自己,便也未再外面多加逗留,启程回往长安。

漪宁晕船,先前走水路是为了快些到达清平县,好给祖母下葬。如今既是回宫,倒也不急,拜别李达一家人后和狄青、佟迎二人选择了陆路。

车马劳顿,虽然辛苦些,但比起晕船的难受,漪宁还是能够接受的。

随着日子一点点往前推进,因为祖母离开的那份伤感在漪宁的心里总算是淡了,平素里也开始跟佟迎一起笑逐颜开,嬉戏玩闹。

难得看她高兴,狄青便故意放慢了行进的步伐,整日里走走玩玩的,倒也不觉得乏味。

等一行人再次回到长安城时,又迎来了一年的初春。

佟迎和漪宁两人坐在马车里,狄青在外驾车行驶着。

佟迎掀开帘子,看到远处熟悉的城门上写着的“长安”两个大字,笑着欢呼:“郡主快看,长安城到了!”

漪宁借着佟迎撩开的牖幔往外看,阔别三年的长安城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似乎一点儿都没变。她长舒一口气,想到三年未见的皇祖母、岑伯父、岑伯母等人,一股喜悦和激动莫名便涌了上来。

她不由得感慨一句:“三年了,不知道大家可有什么变化不曾,太子算算年纪都十七了,说不定都娶了妻呢。”

佟迎却笑:“倒也不会,太子娶妃可是大事,若真有此事,陛下怎么可能不书信告诉郡主呢?”

漪宁想了想,确实如此。

就在这时,马车却突然停了下来。

佟迎收了牖幔,不解地对着外面的狄青问话:“狄护卫,发生了何事?”

外面狄青的声音传来:“回禀郡主,陛下派了礼部来迎郡主回宫呢。”

漪宁神色微惊,心上顿时一暖。岑伯父派了礼部的人来迎接自己,这是怕自己还因祖母的事伤心难过,故而表示的关怀吧。

着礼部迎接,这是在昭告天下,她萧漪宁在岑伯父眼中,虽为外姓,却和皇家人无异。毕竟,除了他国使团之外,也只有皇室中人能有如此的待遇了。

她正兀自想着,外面传来熟悉的嗓音:“礼部侍郎邵恪之,恭迎安福郡主玉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