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强盛的大夏(1 / 1)

加入书签




大夏的强盛,自李烨当朝,便扶摇直上,令中原侧目。
京城做为整个大夏的中心,也越发繁华,而今的京城,人口已经超过数百万,许多百姓迁徙而来,哪怕进不去寸土寸金的京城,也要在附近建房,只为生活在天子脚下,例如从江南迁徙而来的卢玉府一家。
京城不夜,即便晚上,也能见一片片灯火辉煌,烛龙相连。
城头上,几名军士羡慕看着京城的繁华。
“啥时候才轮到轮休啊,我也想去城中游玩。”
旁边军士闻言,开口附和。
“你急什么,要去自然一起去。”
“队长,你说是吧。”
居中的大汉面色沉静,只是点头。
以前的大夏,普通军士别说进京游玩,那点军饷养自己都够呛,臭丘八也配在京城玩乐?
但现在的大夏已经不同,随着国库越发充盈,军士的基本工资也提了许多,且因为刑部独立出一支,由皇帝直接掌管,以监察军方贪腐,少有将领敢喝兵血,每年军饷支出,反而增加不多。
几人正畅聊着,后面忽然有人开口了。
“你们快看,那是什么?”
正眺望京城的几人快步来到城墙边上,却见一点火星自官道外而来,到了近前,只看见那是一名手持火把的骑兵,头上还插着一支翎羽。
“紧急军情!”
守城的队长脸色一变,立刻命人开城门。
城外骑兵向上方一拱手,策马入城。
皇城,御书房。
李烨看着眼前的京城地图,忍不住头疼。
京城繁华是好事,但有些小了,现在可以说是人满为患,这要是有敌人杀来,威胁周边攀附百姓当炮灰,那可就麻烦了。
他有心扩建,将周边百里收纳其中,铸造大夏第一城,但户部提交的两套方案,却让他头疼。
一套是在北方再建两座大城,成犄角之势,中间修建甬道,再在中间开山建城。
一套是将北方和东方城墙拆除,在此基础上扩大。
不论是哪套,预算倒是还好,却有些劳民伤财,更要耗费大量时间。
“该死,还是受制于时代,不然直接扒了城墙!”
正在李烨苦恼之时,门外有脚步声靠近。
他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小春子,后者会意,快步走了出去。
很快,小春子原路返回,脸上带着喜意。
“陛下,好消息,入侵高句丽的倭寇被歼灭,除了一批人游过汉江,其余倭寇尽数覆灭!”
“哦?”
李烨抬头,目光一闪。
这事他早有预料,但的确是个好消息。
“丰臣秀吉呢?”
小春子愣了一下,这才小心开口:“回禀陛下,丰臣秀吉跳入汉江,不知是死了,还是逃到新罗去了……”
李烨哭笑不得。
他不知道罗成先前险些杀了丰臣秀吉,但岳飞歼灭平壤倭寇,却是传回捷报,那时丰臣秀吉就逃过一次,眼下竟然又让他逃了。
“也罢,逃就逃吧,将战报给我看看。”
小春子恭敬奉上。
看见罗成率领数千新军突袭汉城,夺取汉城后又凭借数千人和两万多高句丽百姓坚守半月,饶是李烨,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好家伙,这真是一员猛将啊。
不过,守城也是有代价的,不断焚烧尸体,不断吸入浓烟,汉城内坚守的罗成部队,染上了瘟疫。
这才是这封战报这么快抵达京城的原因。
“给太医院华佗等神医下道旨意,让他们派遣良医前往北方,想办法平息瘟疫。”
“是!”
小春子离去,李烨随手将京城图纸推到一边,又找来一卷地图。
高句丽守住了,倭寇损失惨重,丰臣秀吉只怕不敢守新罗,会退回倭寇本岛,但李烨可不想放过他们。
新罗倭国隔海相望,最近的地方也有十余里,唯有造船渡海,大夏靠海,敌人都在内陆,基本没有用水军的地方,更别提海军了。
“还得从长计议啊……”
天色已晚,李烨不想打扰那些老臣,索性明日再想。
一夜过去,朝政再启。
鸡毛令信只来了一夜,但却瞒不过朝堂诸公,一部分人甚至已经知道了战报内容。
李烨坐在龙椅之上,往下下方文武。
“诸位卿家,可知倭寇被岳帅大败之事?”
话音落下,朝中一片哗然。
倭寇并不是什么强大国度,但能快速击败高句丽,占据高句丽两京,那也不是好相与的。
结果,这就败了?
什么鬼,高句丽这么菜的吗?那大隋举国之力兴兵百万,为何会被高句丽拖入战争泥潭?
一时之间,朝堂中诸如司马懿、曹擦之类的三朝老臣,都有些恍惚。
李烨没有理会震惊的众臣,目光落在前排几位尚书身上。
相比之下,这些朝廷重臣的表情就收敛许多。
“诸葛尚书。”李烨喊道。
众臣停歇,诸葛亮出列,对李烨拱手。
“臣在。”
“我想知道,我大夏水军能战否?”
“我大夏可有御海大船?”
御海大船,跟河船是两个改变,就是在近海巡航,也得十余丈的大船才能保证士卒安全。
李烨只想要大船运兵,前往倭寇征伐,但他不确定倭寇有没有海军力量,要是有的话,只怕会吃一个大亏,一艘船就是数百上千精兵,他不愿让将士送死。
诸葛亮心中一动,猜到了李烨的意思。
对于征战倭寇,在知道李烨的那项计划后,早已提上日程,他做为计划出现时旁观的几人之一,自然是知道的。
“回禀陛下,军中征兵后,有不少自南方而来的弄潮儿,水军自是能战,只是若要水战,仍需一位擅长水战大将指挥,也需工部建造大船。”
李烨听完笑了。
果然,将一个聪明人放在兵部尚书的位置,就是舒心。
他想到的东西,诸葛亮恐怕早已开始准备,就等他发问那天。
“大船之事,工部会出手。”
李烨目光看向于谦。
后者立刻出列。
“回禀陛下,臣会调集能工巧匠,尽快完成此事。”
李烨满意点头,看向诸葛亮又问道。
“水战将领这事,诸葛尚书可有人选?”
“自然是有的。”
诸葛亮笑着回答。
“臣认为,老将黄盖,可担此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