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起事之因(1 / 1)

加入书签




“哦?”
李烨笑了笑。
看着面前的两人,却是并没有说些什么。
反而是这边。
朱元璋和张角两人。
当着所有人的面,是一字一句的说着:“因为只有陛下你,比起吾等太平道教。”
“更能让这天下的百姓,都过得更好。”
而这边。
当张角一句之后。
对于朝廷一向是极为敌视的朱元璋。
也是轻声的叹息道:“或许,有陛下你这样的天子,对于大夏,甚至是对于整个天下的百姓,都是福气。”
此时此刻。
无论是张角还是朱元璋。
脸上的表情,都是极为的诚恳。
可以看得出了。
此刻他们口中所言。
句句都是发自肺腑。
这两人都是如此了。
就更别说。
是朱元璋和张角带来的徐天德和常伯仁了。
这两位李烨前世也是耳熟能详的两位猛将。
望向李烨的神色,也没有方才的不善了。
取而代之的,满是不住的尊敬之色。
而这边。
当着所有人的面。
朱元璋和张角两人,便是如同其他人一般,对着李烨直接行了臣子之礼,径直的作揖:“日后,张角(朱元璋),还有整个太平道教,皆任由陛下趋使。”
李烨笑了笑。
只是缓缓的将这两人从地上扶了起来。
笑意盈盈的看着面前的两人,是沉声的说着:“日后,吾等还要同心戮力。”
张角和朱元璋没有多说些什么。
只是缓缓的点了点头。
而这边。
不过是片刻之后。
依旧是方才张角和李烨所和谈的那个地方。
不过这一次。
相比方才紧张的气氛。
眼下。
双方和谈的气氛,无疑就是要融洽许多了。
此刻。
朱元璋望着面前的李烨,是沉声道:“陛下,即便是如此,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为何陛下会让我们太平道教起事。”
“若陛下当真想除去世家的时候,也并不一定要急于这一时。”
“依旧还能有其他的办法……”
听得朱元璋之言。
李烨脸上的神色,却是变得凝重些许。
“不一定要急于这一时?”
缓缓的摇了摇头,李烨是一字一句道:“不,朕要的是,在一年之内,让大夏境内,再无世家之名!”
仅仅是一句之后。
在场的众人。
皆是面色微变。
有些傻眼的看着面前的李烨。
却是想到了什么。
“所以,陛下你的意思是!?”
听得众人的询问。
李烨缓缓的点了点头。
“攘外必先安内。”
“所以,朕要一统大夏,甚至一统天下,要的必须是一个无比安定的大夏,要的是一个彻底在朕掌控之中的大夏。”
“而世家,自然是朕最先要除去的势力。”
当听得李烨轻描淡写的说出这一句的时候。
在场所有人。
都不由得深吸一口气。
望向李烨的眼神之中,已经是带上了惊骇。
他们中的很多人。
跟随着李烨,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诸如曹操等人。
几乎是从李烨一登基开始没多久。
便已经是开始追随着李烨的。
他们以为。
他们对李烨已经是足够的了解了。
但是现在。
却才发现。
他们还是远远的小看了这眼前的大夏天下。
可以说。
李烨心中的雄心。
已经是大到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地步。
见及如此。
在场所有人。
都是目光灼灼的看着眼前的李烨。
“一统天下么……”
眸光之中。
带着星星点点的热切。
李烨的这种野心。
或者说。
是雄心。
对于他们来说。
自然是越大越好。
跟随这样的雄主。
比起跟随那些庸碌之主。
对于他们来说,自然也是一种幸运。
就连朱元璋和张角也是如此。
此刻。
他们望向李烨的目光,都是带上了诧异。
他们也没有想到。
面前看着年纪轻轻的李烨,便已经是有了如此的雄心。
深深的看了李烨一眼。
没有过多久。
这边。
张角沉思片刻。
又是径直皱眉道:“可是陛下,眼下,我太平道教的情况,想必陛下也深知。”
“方才陛下自己都已经是说了,我太平道教眼下在各个势力的渗透之下,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的人。”
“除了各方的一些渠帅之外,很多太平道教的成员,也根本不在吾等的掌控之中。”
“一旦是起事了,吾等虽然能够遏制住那些主要的渠帅。却根本没有办法,让底下所有的人都听命。”
“所以……”
张角面带犹豫之色。
仅仅是片刻。
这边朱元璋便是接过了李张角的话茬,是沉声道:“所以,我们怕我太平道教一旦是起事后,反而会让整个大夏都陷入混乱之中。”
“那些普通的大夏百姓们,也必然会卷入这场动乱之中。”
说着这话的时候。
朱元璋和张角两人。
都是一阵的忧心忡忡。
可以说。
他们的忧虑自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太平道教目前的情况来说。
在整个道教之中。
其中各个势力中人。
还有不心怀叵测之人。
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旦是起事。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张角都知道。
自己自然是不可能完全的掌控局势的。
即便是朝廷。
还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而同样的道理。
对于太平道教来说。
也是一样的。
即便是身为太平道教的天师和掌教。
两人自然也不可能完全的让所有的太平道教的教众都是听命于他们。
只要战端一开。
也许他们可以掌控整个太平道教的渠帅和高层。
然而。
对于中下层的那些人来说。
想要完全的让他们依照命令行事。
自然是不可能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
只要起事。
可以遇见的。
整个大夏。
都会陷入一阵的大乱之中。
最终而受苦的。
只能是那些普通的大夏百姓。
而对于这个道理。
李烨本人,自然也是再明白不过了。
不因为别的。
就在他的前世。
黄巾之乱已经是前车之鉴了。
正是因为黄巾之乱。
开启了整个东汉持续上百年的动荡。
最后受苦的。
也自然是那些普通的大汉百姓了。
整个东汉末年,再到三国时期的结束。
整个华夏地区的人口,至少是锐减了八成。
也正是因为这持续百年的动乱。
才让原本弱小蜇伏的异族,是有了可乘之机。
酿成了五胡乱华的悲剧。
而李烨。
自然也不可能见得这样的事,再一次的重蹈覆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