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朕欲救万民,两位先生何以教我?(1 / 1)

加入书签




开启民智难吗?
自然是难的。
至少。
在在场的众人看来,确实是如此的。
毕竟。
要开启民智。
李烨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眼下的世家了。
甚至是与大夏这所有的既得利益群体为敌。
这些力量加起来。
比之世家,将还要恐怖无数倍。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想开启民智。
就必须打破这些既得利益阶层,这数千年来所营造的几乎牢不可破的知识壁垒。
然而这知识壁垒这么多年来,都是如此牢固。
又怎么可能被如此轻易的打破?
而李烨,又是哪里来的自信可以做到如此的壮举?
然而。
直到此刻。
面对着这些东西的出现。
众人似乎有所明悟了。
尤其是孔子。
几乎是瞪大了眼睛望向面前的李烨。
李烨自然知道孔子想要干些什么。
笑着摆了摆手:“这些书,诸位尽可观阅。”
于是乎。
在得到了李烨的首肯之后。
包括着孔子在内。
大批的考生,皆是奔赴那茫茫的书堆。
而孔子,同样也是如此。
朝着上方,随意的拿起一本,翻阅了起来。
而越看,便越是心惊。
甚至,整个人都在微微的颤抖着。
以孔子的见识。
自然是能看出来。
这书中的文字,皆是以一种他所不知道的方式,直接拓成。
几乎都是一板一眼,都是一模一样的。
还有。
这书本所用的和锦帛一般光滑洁白的造物……
瞳孔猛缩着。
孔子下意识的抬头。
却发现。
李烨不知何时。
已经站在了他的身后。
“陛下……”
孔子见得身后一脸笑意的年轻天子,不由得咽了口唾沫,呼吸都开始变得粗重起来:“这造物……造价几何?可能量产普及?”
“还有这拓出文字的方式……”
孔子不住的磨挲着手中的书籍。
就像是在抚摸着一个心爱的女人一般。
而这边。
李烨只是静静回应着:“此书所用之物名为纸,每本造价两文。如今大夏有造纸厂五处,每日可产纸十万斤,若后期扩展,产量可提升百倍。”
“所用拓文方式,为活字印刷。如今大夏造书厂六家,每日产书上万。若后期扩展,产量可提升数十倍。”
仅仅是一句。
孔子整个人都是如遭雷击。
明白了。
在这一刻。
原本所迷茫的一切。
孔子都是明白了。
重重的抬起头来:“也正是因为此物,所以陛下才能改革……”
话还没说完。
李烨缓缓点头:“改革科举,也正是因为此物。”
笑了笑。
李烨眯着眼睛,接过夫子手中的书籍,一字一句的诉说着:“此物,加上科举,可开民智否?”
孔子没有任何犹豫,终于是重重点头。
而李烨没有丝毫的犹豫,适时的向着孔子郑重行礼:“所以,夫子愿意和朕一起,开创这前所未有的盛世。”
“实现吾等心中的大同乎?”
几乎是在李烨脱口而出的一瞬间。
孔子的脸色已经是无比凝重。
双手重叠,高高举过额头。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着李烨,直接躬身下去:“微臣孔丘,参见陛下!”
于是乎。
此次科举。
当世圣人。
儒家领袖孔子。
正式归入李烨麾下。
【叮!恭喜玩家李烨,成功收服金色历史名臣——孔丘。获得皇帝币:100000。】
李烨轻笑。
轻轻将孔子扶起。
如此一幕。
现场众人见得,感叹之余。
脸上都是一阵的不可思议。
毕竟。
所有的人都是知道。
这可是孔子啊。
圣人之尊。
竟然真的被李烨成功收入了麾下……
有了孔子的号召力。
恐怕从此以后。
天下士子,接是视大夏朝廷为圣地。
来往投奔者,必定是络绎不绝。
毕竟。
就连孔子这个圣人都是成为了夏臣。
即便世家再过阻挠。
可能阻止士子们的拳拳朝圣之心?
孔子的分量。
可不仅仅是区区夏地世家所能够比拟的。
而这边。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
在将孔子收入了麾下之后。
李烨的脚步,却是缓缓的移动。
这场科举的殿试,依旧是在继续着。
并没有随着孔子而结束。
而这边。
李烨踱步。
很快便是来到了两人身旁。
此刻在大夏都极复盛名的两个人——诸葛亮与刘伯温,一人手捧《左传》,一人埋头读《诗经》,正看得津津有味。
直到李烨到来。
“两位先生。”
李烨缓缓拱手。
而正在读书的两人,小心翼翼的将手中的书籍放回了原地。
随后忙不迭的朝着李烨行礼:“亮基,参见陛下。”
而李烨。
却是笑着将两人扶起。
望向目光灼灼的两人,是不住笑道:“朕知晓两位先生的大名,更知道两位先生皆是身负大才,有着经天纬地,鬼神莫测之谋。”
“所以今日,对两位先生的考校,乃是同时进行的。”
而诸葛亮和刘伯温相视一眼,几乎是同一时间的点了点头:“陛下,但说无妨。”
事实上。
因为于谦以及庞统举荐的关系。
加之前番李烨在抵御匈奴和除去慈禧李镇间所表现出来的果决和魄力。
两人对于李烨,本就是有所好感的。
经过刚才李烨和孔子的一番对垒。
可以说。
两个对与君主皆有极高要求的大才,早已经是对李烨满意得不能再满意了。
如今面对李烨询问。
自是从善如流。
毕竟。
两人,都对自己有着绝对的自信。
无论李烨问些什么。
他们都能一一具而言之。
在两人的回应之后。
李烨笑了笑,望向两人:“两位先生,对于你们的提问,则和夫子不同。”
“朕所问的只有一个。”
一句之后。
李烨的面色,逐渐变得凝重起来,是一字一句的沉声道:“如今我大夏倾颓,奸佞横生。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然我大夏年历八白,朕虽年少,却也知,祖宗江山岂能轻易?绝不可绝于此处。”
深呼一口气,李烨便是笑道:“朕自登基以来,先有匈奴之祸,后历慈禧之乱。朕却匈奴,诛慈禧然大夏之势,依如残烛,风中摇曳,危在旦夕。”
“今董卓据西凉,已历二十载。赵匡胤坐拥数十万众,横跨江南。朱棣王燕地,从之者众。此三地者,皆只知董赵之流,而不知有天子也。太平道教,短短数年,已有席卷天下之意。外有汉,唐强国环伺。更兼女真,匈奴等异族虎视眈眈。”
“今朕承大统,欲匡扶社稷,拯救万民。请问两位先生,何以教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