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三十二章 世代更迭,家兄朱由校,北城二千,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三申五令不得收取杂项,地方衙门怎么还在收?!”

“如果不是齐王叔问出来,锦衣卫是不是永远查不出来?!”

“到底是查不出来,还是同流合污,你们自己比我更清楚!”

八月中旬的东宫之中,朱慈燃拿着由四川发来的奏疏,一步步的质问着新任锦衣卫南镇抚司指挥同知陆元高。

正饱受秋老虎折磨的东宫,此刻气温骤降,似乎连宫殿都能感受到其主人心中的愤怒,更别提四周的宫女太监了。

所有人咋舌不下,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惹得这位大明王朝第三执权者的不快。

只是相比较他们,被质问的陆元高丝毫不惧,直接作揖道:

“殿下,锦衣卫之中关系十分复杂,虽说南镇抚司有八万锦衣卫,但许多锦衣卫早已被腐蚀。”

“在下官看来,南镇抚司不是没有消息,而是下面的人根本不报上来。”

“想要杜绝他们欺上瞒下的行为,下官认为最直接痛快的还是自查!”

“自查?你是说监察司?”坐在椅子上的朱慈燃脸色平静,但他的气质却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并非监察司,但也包含监察司!”陆元高坦然作揖:

“锦衣卫之中的监察司官员,稍微清廉一些的,早早被调到了齐国。”

“现在监察司虽然有两万人,但其中的蝇头苟利并不少,因此下官认为,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组监察司,然后陆续将南镇抚司,北镇抚司分别重组。”

“趁着眼下崔应元、李若链致仕,卢剑星、陆文昭、陆显、陆修等人前往齐国,眼下正重组锦衣卫的好时机!”

陆元高毫不避讳的说着自己的想法,甚至说出了要重组锦衣卫,把他父亲一路拉扯上来的许多老臣一脚踹掉的话。

这样的话让朱慈燃眯了眯眼,但他很快有了自己的决断:

“这件事情,交给你去办,不过我现在要你做的,是先把叙州府的官员抓起来论罪。”

“只要违反《大明律》,不用商议是否流放,直接斩首!三族流放!”

“是!”陆元高作揖应下,并在见到朱慈燃没有吩咐后,毕恭毕敬的躬身,缓步退出了春和宫中。

只是在他退出春和宫的时候,宫外的孙可望也刚好走了进来。

二人四目相对,相顾作揖,随后错身,各自离去。

陆元高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孙可望则是拿着一本文册走进了春和宫。

“殿下千岁……”

孙可望进宫之后先行行礼,紧接着双手呈上文册:

“殿下,这是去岁七月到今岁七月的新增田亩数。”

宫中太监闻言上前接过,转身呈给了朱慈燃。

在朱慈燃观看的时候,孙可望解释道:

“去岁七月国朝田亩十亿四千二百三十七万余亩,至今岁七月已经达到十亿七千二百七十二万余亩,新增三千零三十四万四千与亩。”

“其中,机械开垦一千三百余万亩,牲畜开垦一千四百余万亩,人力开垦三百余万亩。”

“按照农业司的预计,明岁七月国朝耕地能突破十一亿亩。”

孙可望说完,也紧跟着继续说道:

“此外,户籍司虽然还没有统计出最新的人口情况,但国朝人口在今岁七月,应该已经突破一亿九千五百万了。”

“户籍司预计,在不停止移民政策的情况下,国朝还需要两年,才能突破两亿人口。”

“如果停止移民政策,大概只需要一年……”

“移民不可停!”不待孙可望说完,坐在主位的朱慈燃便无情打断。

“旱情虽然减退,但国朝耕地能耕种的依旧不足九亿亩,所耕种的粮食、瓜果蔬菜,依旧不足够国朝百姓所需,价格居高不下。”

“人口增长太快,对眼下的国朝不是好事。”

“再者,断了移民政策,岂不是逼着诸藩胡化?”

“海外诸藩二百三十七国,国民仅有六百八十余万,土民却有七千余万。”

“国朝一旦断绝移民,海外诸藩日后必然仇视国朝,对国朝体系得不偿失。”

“日后再有敢言中……”朱慈燃说着,突然眯了眯眼睛,看着孙可望质问道:

“你又是什么意思?”

朱慈燃很清楚,孙可望清楚自己的性格,因此聪明点来说,即便户籍司说了迁移的事情,孙可望也不应该转达。

他既然转达,那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朱慈燃虽然专断独行,但对孙可望这个东宫班底的中流砥柱还是比较上心的。

他得搞清楚,孙可望到底是什么意思。

“殿下……”

孙可望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作揖,再开口:

“短期来看,下官与殿下的想法一致。”

“但是从长期来说,移民政策必须严格控制,尤其是对齐国。”

“……”朱慈燃沉默不语,孙可望却继续说道:

“齐国的移民可以多,但不能一直多。”

“下官打探到了齐国当地的土民情况和疆域情况。”

“齐国南北数万里,东西万里,其境内只有土人不过两千万,却有不下于国朝的面积,并且有堪比国朝的金银煤矿。”

“国朝每年迁移齐国的人口不下五十万,长此以往下去,只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齐国就可以同化土民,铁板一块。”

“况且,齐国的工业实力一直都有国朝的三分之一甚至还多。”

“眼下齐王尚在,这还不影响什么,但若是将来齐藩不尊王化,那便是宗周之楚也。”

孙可望大胆发言,但等来的不是朱慈燃的点头认可,而且皱眉:

“古往今来,汉家内斗不断,诸多原因正是因为看的太远,想得太多。”

“诚如你所言,齐国日后强大,有可能威胁到国朝。”

“但我问你,这个所谓的以后是多久?”

朱慈燃说完,不待孙可望回答便说道:

“叔父告诉过我,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大明比起诸藩,强大的底蕴是什么?”

“不是疆域,也不是耕地多寡,而是那近两亿的人口,近亿的识字人口。”

“眼下诸藩虽有近八千万国土民,但懂文识字的有多少?不足十分之一罢了。”

“他们的底子如此薄,如何能威胁到国朝?”

“便是齐国有齐王叔又如何?移民政策不改,齐国就能追上大明?”

“不会的!”

朱慈燃很有自信,他前倾着身子,压迫力十足:

“国朝即便每年外迁二百万人口,每年也能新增三百余万人。”

“百年之后,即便齐国人口破亿,大明的人口却已经早已突破五亿了。”

“不管是政治还是战争,都需要有足够的底气支撑,而人口就是国朝对诸藩的底气。”

“更何况,齐国与国朝最近之处是极北之地,还隔着数百里冰洋。”

“真的要担心,也应该担心人口近亿的印度厮当,担心一下那里会不会冒出一个可以威胁国朝的一统国家!”

朱慈燃靠向了椅子上,这让孙可望压力骤减。

“我近来学到一个新词,那就是齐王叔所说的贸易战。”

“贸易战在春秋时期就有,而在我看来,齐国和国朝只有可能爆发贸易战,而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战事。”

“哪怕二十年后,国朝的轮船数量突破万艘,能调动出征齐国的军队也不会超过十万,更别齐国自己了。”

“二十年后,国朝十万军队不一定能灭齐,齐更不可能派出十万军队来国朝作战。”

“只要战事不爆发,那国朝和齐国就是相辅相成的。”

“可望,我不希望你染上那些腐儒的臭毛病……”

朱慈燃深深看了一眼孙可望,孙可望闻言也假装羞愧的低头作揖。

在他心中,还是觉得应该在朱由检就藩之后制裁齐国,避免齐国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不过,朱慈燃既然都这么说,他也不可能不给面子,只能面上羞愧,心里高傲。

“你退下吧。”

朱慈燃摆了摆手,孙可望见状也作揖躬身:

“下官告退……”

说罢,他毕恭毕敬退出了春和宫。

在他退出之余,站在角落的李永贞走上前来,小声开口道:

“殿下,这孙可望对齐王殿下不敬,人又桀骜,恐难管控,不如……”

“无妨!”朱慈燃抬手意识李永贞闭嘴,同时看着春和宫的大门自信道:

“他们这群人大多已经进入而立之年,而我不过弱冠,何须惧怕他们桀骜?”

“越是桀骜,越好控制……”

朱慈燃透过窗缝看向了刚刚走出春和宫的孙可望,眼里透露着自信。

也在朱慈燃看着孙可望离开时,一名太监走进了春和宫,对着朱慈燃作揖道:

“殿下,孙阁老求见。”

“宣!”朱慈燃低头处理奏疏,同时回应了太监。

太监见状回礼,随后返回门口,将在门口等着的孙承宗传唤了进来。

眼下的孙承宗已经七十九岁,再翻一年便是八十岁,因此走起路来自然有些摇晃。

李永贞见状令人抬上去了椅子,朱慈燃也抬手开口:

“孙阁老不必躬身行礼了,说事便是。”

“下官领旨……”孙承宗小声应着,随后坐下道:

“下官此次前来,是为了向殿下递交辞疏,乞请告老还乡的。”

“此外,河中设省一事也该说道说道。”

孙承宗说着,也将藏在袖中的两本奏疏拿了出来。

这两本奏疏,一本是辞疏,一本是奏疏。

在李永贞接过后,孙承宗作揖解释道:

“齐王殿下说过要拿下坎大哈才能结束战争,因此河中设为五府之地较好。”

孙承宗说着的同时,朱慈燃也接过了他的辞疏和奏本。

他简单看了看,随后点了点头:

“阁老知道我不擅虚礼,况且阁老确实年事已高,因此辞疏这件事情,我便先批红了。”

“不过父皇那边会不会同意,我便不得而知了。”

“至于河中的事情,我需要和齐王叔商议一下,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决定的……”

“哔哔——”

当朱慈燃呢喃回应孙承宗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河中战场也来到了收尾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刺耳的哨声被吹响,无边无际的戈壁沙漠像黄色的大海,太阳照在上面,万点光亮闪耀。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点绿色都会被无限放大,而眼下被放大的,便是一座面朝戈壁黄沙,背靠宽阔绿洲的城池。

希瓦城,作为希瓦汗国的王庭,此刻的它正被不足一万人围困着。

从天空俯瞰,希瓦城外是乌压压的人群,但他们并不是明军,而且装备简陋的希瓦人。

他们骑在马背上,背后是依靠的是规模庞足以容纳十万人的希瓦城。

城头上,一名名希瓦守军连成排,准备好了各种守城器械。

希瓦人,毫无疑问他们是河中地区仅次于土库曼人的野蛮人。

他们劫掠过布哈拉、哈萨克,也侵扰过萨菲波斯,还在莫卧儿和萨菲波斯的战争中,经常以雇佣兵的身份出现在战场上。

只不过时过境迁,曾经骁勇善战的希瓦人,此刻却成为了依靠城墙的胆怯之徒,而他们面对的,是仅有不到万人规模的明军骑兵。

在烈日的烘烤下,明军骑兵矗立在希瓦城东部的戈壁草原上。

随着风沙吹来,一股升腾的热浪拍打在人脸上,叫人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只不过,这样的苦头并不能打消明军的战意。

隐藏在面甲下的双目透露着嗜血,谁都想立马动手,将希瓦城捣灭的同时,将希瓦人的首级筑成京观点数,多拿一些赏银回家,让家里过一个好年。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

是的,过年……

尽管距离过年还有四个月的时间,但是对于西征的明军将士来说,从河中回家却需要两到四个月的不等时长。

因此,他们迫切的希望能荡平河中地区,而眼下,他们面前的这座城池,便是吹响西征大军回家的第一声号角。

“火炮就位!”

“定射装填,方向辰时七刻五分钟。”

“定射装填完毕!”

听着耳边回荡的炮手声音,李定国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随口说道:

“预射,十二轮!”

“预设十二轮,预备……放!”

“碰碰碰——”

二百门燕山五斤炮勐烈的响声在希瓦城前的半戈壁半草原上响起。

伴随着火炮作响,一门门铁火炮打出的铁炮弹开始轰击在希瓦城头,城下。

一时间,整个希瓦城内外的希瓦大军乱作一团,而面对这种局面,希瓦人并没有办法组织反击,这一切只因为他们现在是一个没有大汗的国家。

自从天启二年,希瓦王子尹尔巴尔斯发动叛乱,希瓦大汗被废,并被挖掉双目开始,希瓦汗国就没有了大汗,并且从此开始长时期的王族内讧,以及陷入了乌兹别克人与土库曼人之间的激烈斗争。

也正因为如此,林丹汗才没有和希瓦、土库曼人交手的机会,不然在拥有大汗的情况下,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肯定会去林丹汗的地盘上劫掠。

明军恰好是抓住了希瓦汗国群龙无首的这个时间,因此才能连续不断的击败他们,直到将他们逼退到希瓦城下。

他们的联盟过于脆弱,一旦遭遇硬仗就会自乱阵脚,无法组织有效反击,现在也是一样。

虽然他们之中有少部分人意识到必须突破明军骑兵在外围的包围线,并试图发起冲锋。

但是,那只有一两个人并排,看起来十分脆弱的包围线却在他们冲锋的道路上,成为了一堵坚不可摧的钢铁城墙。

“砰砰砰——”

无时无刻都在响起的枪声让人胆寒,伴随着枪声响起,许多试图突围的希瓦人纷纷连人带马的栽倒。

二百步的距离,哪怕是骑兵也需要十数秒,而这十数秒,他们将遭遇包围线上近千人的抬枪射击,连续三次……

“唏律律!”

“砰砰砰——”

“突围!”

“真主保佑!”

“冲不过去!”

“真主阿啦!”

“真主强大!”

“额……”

刹那间,战马嘶鸣声,枪炮作响声,叫喊突围声,倒地声连续不断,络绎不绝。

分属十几个部落的三万骑兵,按照各个部落头人的只会,从各个方向突围,但他们无一成功,尽数倒在了希瓦城下的戈壁、草原上。

半个时辰过去,当明军的枪声停止,刚才还雄赳赳、气昂昂的三万希瓦骑兵已经殒命,战场上除了成片的实体,便只剩下了哀嚎的伤兵,以及部分错过,四下走动的马匹。

战争的逆转发生的太快,以至于城内的一万希瓦守军来不及做出反应,城外军队便已经全军覆没。

尹尔巴尔斯看着城外的这一幕,他精神恍忽,不敢相信明军的火器如此犀利,战力如此彪悍。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打扫战场,将一个个希瓦伤兵击毙,同时回收城下的铁炮弹。

半个时辰后,明军回复了力气,再度向希瓦城发动了炮击。

“碰碰碰——”

火炮声再度响起,希瓦城内十几万军民已经陷入了绝望。

与此同时,城外的朱慈焴也策马从外围来到了李定国身边,手里呈上咯一份军情:

“总兵,南边的李总兵已经收复河中南部城池,五日后将出发收复南虏所掌控的坎大哈。”

“曹总兵派来军报,令我部十日内攻陷希瓦,围剿河中南部的希瓦、土库曼贼寇后,酌情支援李总兵。”

“由于军区调整,拿下坎大哈后,单于四营和陕西四营的兵马会换防河中、岭北,西征十二营兵马休假三个月。”

“好!”听到可以休假,盘踞在李定国身边的许多参将、守备纷纷拍手叫好,脸上的喜色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

不过相比较他们的高兴,此刻的李定国却皱着眉头,拿着一支步枪摆弄着。

在诸将高兴的时候,他拿着步枪说道:

“国朝的步枪虽然犀利,但在风沙大的地方却容易出现卡壳的情况。”

“当年北伐时,这种情况就出现过,只是没我们在河中时的情况那么严重,频繁。”

“这个问题得让军备院的人重视,改进才行。”

李定国说着,而朱慈焴也道:

“卡壳还算好的,听说岭北那边一到十月,步枪就会被冻住,根本装不了子弹,打不出去。”

“唯一比较适应战场的是西军和南军,但是南边潮气多,步枪必须经常保养,不然就会生锈。”

朱慈焴将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但最后也爽朗笑道:

“即便有这些诸多缺点,但凭着步枪的射速和威力,还是能为国朝打下疆域,守下疆域的。”

“不能掉以轻心……”李定国摇了摇头,紧接着抬头看向那正在饱受火炮摧残的希瓦城。

“拿下这里,我也就能回京了……”

李定国神情有些动容,不知是想到了什么。

旁边的朱慈焴见状,当即便知道他是想起了远在中原的朱由检。

和李定国相处那么久,朱慈焴也很不舍李定国。

他清楚李定国如果留在大明,那将是大明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柱石。

可是,李定国心不在大明,这是他无法改变的。

况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李定国身上,事实是普遍出现在五军都督府的各军军中。

但凡入伍十年以上者,基本都青睐齐王大于青睐国朝。

这种现象,尤其到了黄龙等三位昔日都督迁移齐国后愈发严重。

他们三人愿意迁移,这说明齐国没有众人想的那么差。

加上《大明报》曾经用一个篇幅介绍了诸藩情况,并且着重介绍了齐国呢情况,这让许多将领更动摇了起来。

唯一能让他们犹豫的,或许就是齐国太过太平了,这让将领们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只是,朱慈焴也知道,大明已经打了二十几年的仗,是时候该休息休息了。

如果两国都不打仗,那除了新生代的将领不会青睐齐国以外,恐怕许多老将领都会选择前往齐国。

“唉……”

长叹一口气,朱慈焴也不再言语,只是与诸将一同,看着一枚枚铁炮弹打在希瓦城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