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五十八章 零丁洋里,家兄朱由校,北城二千,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五百五十八章 零丁洋里

第五百五十八章零丁洋里

“杭城北湖州市,南浙江驿,咸延袤十里,井屋鳞次,烟火数十万家,非独城中居民也。”

“又如宁、绍人什七在外,不知何以生齿繁多如此。”

“这《杭州府志》倒是一点没说错……”

第二日,当朱慈燃和刘顺两人换了一身绸缎道袍出门,走到街道上迎来送往的人群让他们心里惊异。

当他们来到湖州市的时候,热闹的湖州市更是让他们瞠目结舌。

杭州百姓的奢侈,不仅仅是达官贵人的奢侈,也有升斗小民的奢侈。

一些没有土地的务工者身着文绣身衣,一套衣服便价值数百文,而类似这样的人,不知其几何也?

湖州市与浙江驿的水道纵横,水道之中画舫肩舆,船上珍羞良酝,数名歌女唱歌伴行,奢靡之风可见一斑。

这里的湖州市不是指湖州府的湖州,所谓湖州市和浙江驿就是指在杭州城墙南北的两个商业区,是杭州城本身延伸到城墙外的部分。

光是这城墙外的商业区,就达到“延袤十里,烟火数十万家“的规模了。

走在湖州市的市场上,朱慈燃可以看到北京城的苹婆果、黄鼠、马牙松,也能看到山东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

继续往下走,那沿街摆放的水果、杂货摊上出现了更多地方的特色。

福建的福桔、福桔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青根、丰城脯,山西的天花菜,苏州的带骨鲍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

还有嘉兴则马交鱼脯、陶庄黄雀……

南京的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查糖……

各种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蜜桔、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等物品应有尽有,价格多以五文起步,让人咋舌。

除了这些东西,走在湖州市上,朱慈燃他们还能看到市井小贩挑着一些奶制品售卖,六文钱便能买到一瓶半斤装的牛奶,四周行人看都不看,似乎这个季节有牛奶也很普遍。

这些小贩的担子里也不仅仅只有牛奶,更有各种用奶制成的奶制品。

“小爷,这杭州的街市快比京城的还热闹了。”

走在湖州市街头,刘顺忍不住感叹,同时也不免说道:“这杭州百姓的工钱,恐怕不输京城。”

“差不多吧……”朱慈燃淡淡回应了一句,同时目光也看到了一个菜铺贴着的募工告示。

【招募工三名,辰出酉归,每日工钱二十五文】

“二十五文?这比京城还高!”

看着标注每日二十五文的告示,刘顺惊掉了下巴,而朱慈燃则是上前看起了蔬菜。

见朱慈燃上来,菜铺的伙计也笑着招呼道:

“冬季里吃嫩黄瓜,别有一番风味,客官您看,这些黄瓜可都是杭州本地菜农从暖洞子里培植出来的,是本地的黄瓜。”

二月的杭州由于小冰河期的降临还有些寒冷,黄瓜培育还得等一段时间,但眼下这伙计却说这些黄瓜都是杭州暖洞里出来的,这让朱慈燃不由好奇:

“你说这黄瓜是暖洞子里出来的,什么暖洞子?”

杭州毕竟是繁华之地,大明官话在哪里都有可能行不通,但在大的城池混,官话一定要说好。

因此面对朱慈燃的官话,伙计也用带着杭州口音的官话给他们解释了起来。

所谓暖洞子,实际上就是明代的一种温室,是一种地窖式或半地窖式的屋子。

屋子里修筑土炕,烧火增加温度,菜蔬种植于“暖洞子”里,在隆冬时节也能正常生长。

这样办法种植出来的不仅有黄瓜、黄芽菜、韭黄、萝卜等各种新鲜菜蔬,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卉。

朱慈燃没有听过,是因为他之前不去京城的菜市,不然他也能知道暖洞子是什么。

总而言之,暖洞子的出现让冬季各类蔬菜品种变得丰富,在品类上,基本已经不下于后世了:

“这暖洞子什么都有,您看看我们这里的蔬菜,那都是暖洞子产出的。”

活计热情的张罗着,而朱慈燃也看了看桌上的东西。

一丈两丈长桌,上面摆放着姜、芋、萝卜、胡萝卜、油菜、菱白、胡姜、葱、韭、蒜、甘露子、薄荷、紫苏、山药等各种不应季节的蔬菜。

除了这些,还有番茄、土豆、番薯、洋葱等各种舶来品。

除了这些蔬菜,店里的水果也同样丰富。

荔枝、龙眼、橄榄、槟榔、桄榔、椰、橘柚、菠萝、诃子、羊桃、山桃、葡萄、夹竹桃、蜜望、宜母、人面及各种山果,应有尽有,价格不菲。

“买五斤荔枝吧。”看伙计说了那么多的份上,朱慈燃示意称五斤荔枝。

“好勒!”听到朱慈燃的话,这伙计麻溜的收拾好了五斤荔枝,并且是把果子摘下来后才称重的,不像一些地方连枝丫也算重量。

“五斤整,收您四十文。”

活计笑着把装在布袋里的荔枝递上,朱慈燃闻言也示意刘顺给钱。

二人接过了荔枝,继续逛起了湖州市,走远之后刘顺才道:“八文一斤的荔枝,这杭州明明这么繁华,为何水果蔬菜都比小地方便宜?”

“正因为繁华才便宜……”朱慈燃解释了一句,刘顺也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二人继续逛着,但随着天色越来越亮,湖州市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一度到了人挤人、肩并肩的程度。

为了朱慈燃的安全考虑,刘顺护送着走出了湖州市,但当他们来到市外,外面的人口依旧很多。

白墙灰瓦马头墙是杭州城内的特色,朱慈燃他们尽可能找人少的地方探索,因此他们并没有去西湖。

对于他们来说,由于杭州火车站通车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所以他们并不着急。

可能这次他们回去后,明年、后年,或者任意时间都能乘坐火车来杭州城,来回往来不过八九天罢了。

他们要看的,是杭州老城区的风貌,以及杭州市河的风光。

走在一些民居后门临河的小街上,二人总算在杭州这热闹的城池感受到了一丝清静。

那蜿蜒细长的小街,以及那一块挨着一块铺砌的石板路似乎没有尽头。

小街两侧栉比鳞次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乌檐青瓦,小楼屋檐比翼,上透一线蓝天,下照人影憧憧,自是一番含蓄深邃的意境。

碧波涟漪的市河上,小船来往,橹声咿呀,时不时走累了就坐下,看着倒映在水中的水阁和岸边的林木荡漾,优哉游哉。

休息时,一个六旬老妪停船询问朱慈燃他们是否要坐船,那干瘦的身子和寄予希望的眼神让朱慈燃不容拒绝。

他和刘顺上了船,老妪见他们上船,也喜笑颜开的迎接他们,用干瘦矮小的身子摇橹划桨,带着他们穿过一个接一个的桥洞。

在杭州这种江南水乡,拱桥是极寻常的景观。

从登船点开始,一路上不过泛舟一里,他们便经过了八座古石桥。

也许是建造年代的不同,这些古桥样式纷繁多姿,风格迥然有异,看着它们一个个的出现,朱慈燃宛如乘上了时光机。

不可否认,拱桥的造型曲线优美,那船桨晃动时导致的荡漾,让宁静中又平添了几分幽雅。

虽然朱慈燃不准备去看西湖,但为了让老人家多赚几文钱,也为了让自己放松一下,他还是让老人家划船去了西湖。

这个时代的西湖具有很多自然的风景,它没有围栏,也没有后世的车水马龙,有的只有路上停下观景的行人,以及湖面的画舫和乌篷船。

走水道进入西湖时需要经过风波亭,明代的风波亭始建于洪武年间,至今已经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它的规模不似那么宏大,而是只有一座孤零零屹立在湖边的亭子,四周的树木也被砍伐,似乎是特意的造景。

但朱慈燃也承认,那孤立在湖边的风波亭,确实让朱慈燃想到了许多事情。

他所认识的人里,最为孤单的,莫过于他的叔父。

看着那孤立的风波亭时,他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家叔父。

“以前年幼不懂事,现在想想,每个人肩上都有每个人的担子。”

“我爹的担子被叔父挑了那么多年,我虽然挑不起,但总归能分担些。”

坐在小船上,朱慈燃眺望着远处渐渐消失的风波亭,忍不住喃喃自语了起来。

对此,刘顺也微微颌首表示赞同,但却没敢说什么话,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百户官。

朱慈燃很能理解他,也没有强求他表示什么态度。

二人陷入了沉默,船上只剩下了老妪介绍沿途风景的声音。

过了半个时辰,当老妪将他们送抵距离客栈最近的河道时,她也很窘迫的说出了“五文”这个价钱。

兴许在她看来,五文钱已经很多了。

“划船这么久,老人家消耗了这么多力气,怎么会只值五文呢?”

朱慈燃还没开口,刘顺就笑着从怀里拿出了两枚十文的天启通宝,强行放在了老人家的手中:“就这个价吧!”

说罢,刘顺转身和朱慈燃离去,只剩下那老妪站在船上愣神。

过了片刻,她小心翼翼的的把铜钱放到了怀里。

刚刚划船准备离开,她又不放心的摸了摸放钱的位置,确定它们一直在后,才绽放着笑容,划着船继续准备寻找下一个客人。

二十文是她一天都不一定赚到的铜钱,但她并不能因此而懈怠,因为相比杭州的生活,这点钱算不得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