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年号天明,天明阁十三功臣!(1 / 1)

加入书签

第2章 年号天明,天明阁十三功臣!

【安文十一年一月末,陆成安在诸多功臣的拥立下,最终选择在旧都天京府称帝,立国号景,改年号——天明。】

不同于秦王和正英帝的情况。

正英帝是年末崩殂的,所以为了表明孝义与正统性,来年仍然沿用了正英帝的年号。

但现在陆成安是通过南征北战打下来的江山,所以安文这个年号是直接被废除了。

三十六岁正值一个人的巅峰。

而往往一个人的能力最强的阶段就是二十岁到四十岁这个曲线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的开国时期,一般情况下,都是这个新生国家最强势的巅峰期,随后的两三代,只要继任的皇帝能力不错,都是有机会建功立业的。

离谱的是,陆成安最喜欢的两个朝代——汉朝和唐朝,他们开国时期的国力都可以用弱来形容。

突厥对唐朝,匈奴对汉朝都形成了非常可怕的威胁。

后面国力强盛了起来,这才狠狠打了回去。

陆成安所建立的景朝则是跟大明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不是一个模板出来的。

相似点在于大明是为数不多开国初期是巅峰的王朝。

陆成安的景朝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之后,职业军人的储备量很高,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兵强马壮。

而且这次【终晟之时】带来的恶性天命,出现了大量的贪官污吏,这些是什么?

这些对陆成安而言都是钱袋子啊。

之前陆成安面对有外敌的情况下,可没有彻底铲除内部的名门望族,前朝官僚。

眼下,刀已经在手上,陆成安也发育到成型状态了。

这下,陆成安可以很直白地说一句——“优势在我。”

但陆成安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大开杀戒,杀人是需要理由的,太频繁的杀人,只会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他要一点一点慢慢宰。

其次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整个过程是很难的,能位至郡守的官员,都是数十年培养所成,这些官员并非草菅可割而复生。

而这个年代,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产量于那些大家族、那些地主的手上。

因为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读书。

穷人不种地跑去读书,在很多农民眼里是不务正业的行为,知识这方面的内容,一直都被高层集团所垄断。

民智未开的情况下,陆成安可以制定规矩,利用自己的规矩去合理地处决那些触犯了规则的权贵集团,但想要和这些人撕破脸皮,对自身的国力也是一种内耗。

万幸的是,陆成安是立国之始,前朝战乱不止的情况下,空出了太多太多的土地能给那些分不到地的贫农用。

这大大缓和了上上下下的社会关系。

下一步陆成安的想法就跟李世民对付世家的想法一样。

扶持庶族,打破下品无贵子的社会现实,毕竟打压士族的最好办法就是扶持庶族与寒门子弟。

先前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完全是被士族世家阶级所渗透,恐怕是在考试前做准备工作的时候,那些科举的试卷就已经泄露给了这些豪门子弟。

所以虽然庶族有了参与考试的机会,但没办法和这些提前就知道考试答案的贵族子弟们相提并论。

这就是大晟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上层集团几乎全都慢慢变成了合流的状态,所有人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妥协,新来的官员也几乎是各个家族之中的人,这种情况下,皇帝根本没办法在朝廷上安插属于自己的人。

这变相导致了皇权的崩溃。

而正英帝一死,秦王在这种风气下,不存在提拔力量的可能性,更倒霉的是锦麟卫早在正英帝时期,就被长孙明为首的文臣配合方士给半废除。

朝廷鹰犬失去了耳目的功能,再有内廷的太监也和长孙集团串通一气。

一没有锦麟卫,二没有内廷宦官,三得不到世家支持,四想要安排自己的人手进入朝廷还被连番封锁。

唯独能用的人,只有手下一支军队,秦王一直想从世家这边打开突破口,得到他们的支持,从而和晋王在中央朝廷打出局面。

但遗憾的是,确实是彻底烂了。

别说是秦王了,陆成安想摆平这个中央朝廷都不存在理论操作的可能性。

秦王就是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在于中央朝廷,只要朝廷还在,把权力收拢回来,她就能翻盘。

实际上,秦王这次想要完成极限反杀,是必须要脱离中央朝廷,自己拉一支队伍来干,这大晟王朝已经陷入了没法救的局面,慢性死亡。

但秦王没法脱离,她先是被汉王托付了天下,又有晋王的追随,在继承了皇位以后,你见过丢下国都自己跑的皇帝吗?

相当于被姐姐妹妹架着上去了。

只能尽自己全部努力去打好,然而效果是非常糟糕的。

在成王的开导下,秦王不得不认清一个现实,虽然她副业的能力上,越开越多,能力是百花齐放,但是政治方面的能力,就连眼光都已经远远落后于自己的亲妹妹宁王。

这一次乱世的局面是真正给秦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治国,平天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君主,能听劝才是最重要的,君臣相辅相成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像是宁王和陆成安之间的搭配,这打出来的效果已经不是寻常组合能有的强度。

虽然注重增强自己的能力这一条道路没有错误,但完全摈弃了使用能力出众,实用性的臣卡,也相当于是放弃了一个天然的预知性优势。

对于陆成安的能力,忠诚性,秦王是没有怀疑过的,毕竟【晟龙在世】,大晟王朝象征意义很深远的护国神龙都曾经在陆成安的身上体现过,说明陆成安是得到认可的人。

但是三王共荐的时候,秦王遭受到了太多的阻力,发现汉王和晋王几乎是不给她秦王抢到陆成安这张臣卡的机会。

最终再一步奠定了秦王靠自己打天下的路线。

现在的话,秦王想了想,她其实最该研究的人,压根就不是自己的舅父长孙明,也不是自己的父皇正英帝,更不该沉浸在天天观察自己姐姐妹妹包括自己的天赋词条。

为什么不去研究一下陆成安呢?

这个想法是让秦王密切关注陆成安接下来的一举一动。

【天明元年一月,陆成安进位称帝,为大景开国皇帝,期间大兴封赏诸将,同时册封苏芷凝为大景首位皇后,母仪天下。】

【天明元年二月,陆成安将罗胜英、花虞、李道光、吕琯、陈济、乔逢策、王世真、李徽、程和、齐天白、陆成臻、宣平、苏宁玦立为开国十三功臣。】

【命工匠与画师,在天京府的皇城之中,立下一处小楼,称之为——天明阁,为大景开国的十三位功臣画像,制作等身的雕塑放入其中,同时将陆成安南征北战一路来所阵亡牺牲的将士名字,一一雕刻在此楼之中。】

【恭喜你解锁了大景朝的第一个奇观建筑——天明阁。】

【天明阁效果:宣扬了大景开国十三位功臣的功绩,这十三位功臣将与大景王朝所捆绑与国共终。】

【所有人在后世的影响力提高将青史留名。】

【大景王朝全国上下的士气提高5点,将士们的勇武心提高了,更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

成王当场就怔住了。

不是吧不是吧?

我不就是北伐的时候,逛了一圈,就被列为天明阁十三功臣了?当个护卫,能有那么高的功绩?

姐夫不会是在收买人心吧?

真当我那么好收买?

【恭喜你成为天明阁十三功臣,你获得了全新的羁绊——天明阁十三功臣,当十三功臣无人过世的情况下,你的武力提高3点,你的政治提升3点,你的运势提高3点,你的魅力提高3点,并且你将名垂青史,后世留名。】

人活一世,为的不是名,就是利,要么就是权力。

成王觉得在收买人心这方面,姐夫还是做的很到位的。

一眼就看出了她是一个铁骨忠臣。

要是姐夫赐个国姓给她,成王是真敢改姓的。

反正就姓这一次。

这算什么事?

大丈夫能屈能伸。

而且对成王而言,这些事情已经彻底影响不到她心如止水般的心境了。

【天明元年三月,陆成安举行祭天礼仪,同时在各地下达了兴修水利的指令,提供大量闲散青壮工作的岗位,又在多地灾区减免当地的赋税,并且命令程和前去负责丈量全国土地,清查百姓的户口,争取查出各个世家手下的隐户。】

【天明元年四月,陆成安命令南方多地的知名世家大族迁移至天京府,徙富室以实京师。】

北方的世家豪强在战乱之中被彻底摧毁。

不是被蒙古人砍了,就是被凉州的军阀管氏给解决了,而且,蒙古人抄家所得的大量银两、粮食、牲畜、土地几乎都没办法迁到草原上。

全部都在北方留了下来,而这些财富是被陆成安拿到了。

所以陆成安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谢谢蒙古人在建设大景朝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至于陆成安为什么要迁移这些南方的豪强大户到天京府来,一方面是天京府同样是受到了战乱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失,经济损失很大。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些豪强大户,在南方是属于顽固的强悍势力,迁移这些人口,相当于是把他们从地方上拔出,可以起到削弱他们势力的作用,把他们放到陆成安的眼皮底下严加看管,是能预防他们为乱地方的乱象出现。

其次,他们迁移过来,拖家带口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财富可以活跃首都经济。

当然,这些人肯定不愿意背井离乡。

但现在拳头大就是硬道理,陆成安的军队是牢牢控死的,而且陆成安几乎取得了绝大部分人的拥立。

迁移又不是要命,这些人只能接受现实。

不接受,别说是财富了,命都没了。

上来陆成安就施行了两个大动作,先是利用封赏加强了内部的团结,又迁移大户来削弱他们地方的影响力来刺激遭受战乱损失的首都经济。

但是陆成安也不敢步子迈太大,一月来一个政策,这样高频率的政策,谁能顶得住啊?

【天明元年五月,陆成安册封陆为英为蜀王,和瑾贵妃商谈过后,不打算外放就藩。】

【陆成安每每看到陆为英,都会笑着说道:“此子类我,我深爱之啊。”】

【陆为英年少多智,有一套自己的高明见解,且看待事物非常深远,面临关键大事刚毅果断,不拘小节,在京城为陆成安分担政务的压力,屡屡都有妙言,让陆成安深以为然。】

即便是宁王也不得不承认晋王的儿子,在能力上面是没有黑的,苏为英最大的错误,错在了她的娘亲是晋王苏瑾若。

但凡换个靠谱点的妈,苏为英都不会在小小的年纪承受那么重量级的痛苦。

【天明元年六月,陆成安极为重视教育,为了让民间扬起学术之风,让天下百姓都能有读书识字,他在宫中置办了皇家学院。】

【皇子自小就要接受严苛的教育,同时允许京师内勋贵、文臣包括民间素有名声的神童入宫伴读。】

【天明元年七月,瑾贵妃在宫中作画,对着陆成安画出了一幅传世之作——《天子图》。】

【这是瑾贵妃为陆成安画下来的画像。】

【天明元年八月,南方富户豪强已经大部分入住了天京府,原本萧条的天京府经济,在人口涌入的情况下,街道上慢慢恢复了过往繁荣的模样,刺激了当地的经济。】

【天明元年九月,你的后宫之中又添了新丁,陆灵然降生了。】

【慢慢变多的皇室族人,你开始思考宗室的制度。】

明朝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朱元璋立下的宗室禄饷制度。

按照朱元璋的划分,后世所有宗室子弟,共可以分为八等。

皇帝嫡长子为皇储,其他为亲王。

亲王嫡长子世袭亲王,其他为郡王。

以此划分,郡王的嫡长子,庶子待遇也不同,一级一级微调,嫡子享受最高待遇,庶子不断往下削。

亲王每年的俸禄为万石,郡王岁两千石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颁布了法令,所有的宗室子弟都不允许出去做事,不能种地,不能行商,全部都靠宗室的俸禄过日子。

人口是越来越多的,明末的时候,二十万的朱姓宗亲摆在那里,那就是天下之民拿出大量的钱财来供养这些朱姓的皇室宗亲。

这可以说是大明最诟病的制度。

陆成安有了几个孩子,就不得不考虑大景王朝的宗室制度。

我有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你有谁?!

明朝的宗室制度烂,那就借鉴其他王朝的宗室制度,研究出自己的一套适应国情的宗室制度。

而陆成安是不养闲人的。

朱元璋对外人太狠,对家人太好,你自己用严治的治国方针来面对天下人,要求文臣、百姓做到你的标准,却不拿这种标准去对待自己的宗室、后人。

明末出现那么多的投降派,甚至帮助清朝反攻大明的人,这里面,大明的皇帝得自己考虑一下自己的问题了。

明朝中后期的那些个皇帝,有一个说一个,全都是挺该死的。

而陆成安计划的宗室制度,在三服以外的亲属就分赐田地,送往首都之外的地方自食其力,地位上等同于庶民。

但是仍然将这些人载入皇族的族谱之中。

你有能力,那你就证明给我看,要么靠科举杀回来,要么就立军功给我打回来。

至于细节方面的内容,陆成安还要再斟酌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