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我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百七十三章 沙土实验田,汉末第一兵法家,南宫我梦,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农,为生息之本,为百业之基。

李孟羲在早前做过一个推测。推测的根源是这样的,据说,古代中原的土地产量随着朝代推移,粮食是越来越高的。

在古代漫长的时间跨度中,科技变化其实不大,汉代没有化肥农药,最后的古代王朝明清时期也没有化肥农药,明代用的是土肥,肥料来源是人畜粪便,汉代的肥料来源也只是人畜粪便。

也就是说,于肥料一项,明清之于汉代,肥料的来源没任何变化。

然,历代亩产却是逐渐增高了的,这却又是为何?

细思原因可能有,可能是粮种经过长时间培育,种子逐步优化,可能是水利灌既越来越普及,也可能,关乎肥料。

假设说,后世亩产的增加,与粮种改良,与水利普及,与肥料,都有关系。

那,于肥料,已知是,明清与汉的肥料来源和肥料种类没有任何区别,那肥料没有区别,又因何提高了产量?

于肥料本身,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其变量,肥料的变量有,肥料种类,肥料处理方式,及,施肥方式,大抵有此三种变量。

肥料种类这一个变量,汉与明清无变化,所以增产原因,不在肥料种类。

肥料处理方式一项李孟羲不太懂,但他知道肥料需要堆肥,他又问过巨鹿城的民夫们,民夫们也都知道堆肥。这说明,在肥料处理技术方面,汉代跟后世明清,技术也没差别。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huanyuanapp安卓苹果均可。】

既然种类不是差别,处理技术不是差别,那就大可能是施肥方式的差别,而这一点,李孟羲曾向许多农夫问过,农夫们的回答各不相同,农夫的施肥方式并不统一。方法混乱,必然多有谬误之法,这或许也于就证明了,汉之施肥法,可能不如后世高效科学。

基于这个猜测,考虑到要解决肥料产量,难度巨大,李孟羲便退而求其次,想通过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这一点来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

用,控制变量法来做初步考量,施肥这个问题,施肥本身,可有哪些变量?答桉是,施肥的数量,施肥的次数,施肥的频率,施肥的时间点。

于数量,这不需要探究,毫无疑问,一定限度内,肥施越多,庄稼越好。这一点,不需测试。

于次数,十斤肥,到底是一次施完,还是分作十斤,隔一段时间施一回的好,不知。

于频率,到底是一月施一回肥还是两月施一回肥好,不知。

于时间,时间这个变量本身,又分多种构成因素,时间有晴雨,暖寒,植物生长周期之等等不同。那,到底是下雨天施肥好,还是干燥的时候施肥好,是天热时施肥好,是天冷时施肥好,还有,植物的生长周期,在作物一个生长轮回,是播种前就施肥的好,还是播种时肥料和种子一块的好,还是种子发芽的时候施肥好,还是长叶的时候施肥好,亦或是,在拔节,开花,结穗,等等周期。

有众多变量需要测试,每一组测试,都需要有大量样本以减小误差。

巨鹿城外,已垫起好多用于培育苗木的苗田了。

紧随于此,李孟羲准备划出更多的田地以作为施肥试验场。

要试验,第一步,得备好试验土地,得备好几千块完全大小面积土壤厚度土壤肥沃度完全一样的土地。

这第一步的准备工作,就已是极难。

土地大小面积倒好解决,着人拿着绳尺去量量就行了。

而土壤厚度稍为麻烦但也不难解决,可以着人把土细细晒了,捡出其中的树根草茎等杂物,然后精确称量同样重量的土,这样就有了土层厚薄一样的地块。

但,唯独土壤肥沃度这一点,麻烦了。

要保证土壤肥沃度一致,最好是去同一块田里去挖土,可,需求量太大,一块田里的土远不够垫起几千块实验田所需,而土地的性质决定了,地块与地块肥力差距比较大,都不说不同地块了,就是同一地块,地头跟地中间肥力也有可能大不相同。

意识到了求土于田的巨大缺陷,李孟羲便将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那到底,哪里有巨量的肥力相同的土壤呢?

答桉是,河滩,沙子。

沙子不是土,沙子莫说肥力了,沙子贫瘠的可怕,然,这反而是优势。

科学实验中,有一个放大法,就是讲,把小的现象放大,以方便观察和记录。

用水来显示声波,用铁屑来显示磁感线,都属于放大转化法。

那同理,肥力极其贫瘠的沙土就可以将肥力的作用效果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一个半饱的人,给这两人一块馒头,想看食物吃下去之后人体发生的反应。那毫无疑问,饥饿的人吃了食物之后,身体的变化更为明显。

肥料也是此理,田地的泥土里本来就有肥力,这因此,庄稼对施加的肥料反应不够明显,而沙子,沙子因为足够贫瘠,所以肥料多一点少一点长势变化非常之大。

在斥候沿着河道寻找找到了足够广袤的河滩之后,李孟羲调发了大量车队去拉运沙子,开始准备以沙土垫田。

当农业部官员们听闻李孟羲想用沙子种粮的时候,尽职尽责的官员们赶忙过来规劝,他们苦口婆心的劝戒万不能如此,沙地产不了粮的。

李孟羲好心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沙地比土地更好,结果,官员们仍理解不了,他们固执的认为,在沙地撒粮等于浪费粮食。

到头来,官员看说不动李孟羲,拜托了简雍前来劝说。

简雍来了,很严肃将此事问于李孟羲,简雍言,耕作乃大事,不可胡来。

李孟羲哭笑不得,“无妨。种不出庄稼也无所谓,某本意,非是为了种庄稼。”

简雍不肯放弃,再三规劝李孟羲收回成命。

“哎呀,山人自有妙计!”李孟羲无奈的只能搪塞。

简雍劝说失败了,李孟羲是执意要在沙土上折腾。

简雍再一想,城外本就是连草都不长的野地,种就种了,就是真不见粮食,也就背个几千斤粮种而已,不值什么,简雍遂不再追问了。

——

李孟羲大致梳理了整个测试流程,测试涉及的变量有,施肥次数,施肥频率,施肥时间,而要控制的不变量是,施肥总量。

既,不管是多久施一次肥,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施肥,整个试验测试下来,在麦子的二百多日生长周期以内,总的施肥数量要完全一致。

保证施肥数量一致,用称量法就行,要保证所施肥力一致,则还要保证肥料一致。

农肥来源,有人畜粪便和动物死新笔趣阁之类,考虑到测试所需的巨大数量及肥力一致的需要,李孟羲觉得,最好还是用牛粪。

原因是,一是牛粪量大,二是牛是单纯的食草动物,牛粪成分简单且肥力均匀,不像杂食动物,杂食动物吃肉的时候跟不吃肉的时候,肥力差别太大了。

为了下一季耕种时开启的庞大测试计划,李孟羲令人从现在开始将牛粪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以备秋后使用。

关于实验田,李孟羲预计设计的实验田是一块块方形的,四周用土高高围起的隆田,有高的田埂,浇灌的水不易流出,同时肥力也不容易随着雨水流走。

测试计划要贯穿下一季整个麦子的生长周期,多达二百多天的时间之内,雨水难免遇到,这要是没有田埂,万一下雨的时候,肥力都冲到了低洼处的土地,岂不误差巨大。

考虑到,泥土防水性能不好,李孟羲便想到了陶器,要是有一些巨型的陶土池子就好了,有了巨大的陶土池子,一丝一毫的水和肥都不会流到外边去,有限控制了误差。

巨鹿城西南,有大量陶窑,陶窑在平日里负责烧制日常所需的水缸大瓮乃至陶碗坛子等等所需,得益于陶窑的生产,十几万黄巾流民落脚巨鹿之时,好多人得共用一只碗,半年过去,现在早已做到人手一只碗了。

大型的陶器等于是大型的培养皿,为助力测试,同时也考虑到了性价比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李孟羲向窑厂下达了新的命令,他令窑厂把其他生产先取消掉,腾出八成人力全力生产圆形大缸,要求是,缸口能多大就多大,所有的缸要大小一致。

已是五月将尽,夏收即将开始,秋耕也将要来临,再短短时日之内,窑厂是不可能生产出所需的大缸的,虽然一时用不了,但日后总归会再有其他涉及种植的测试,到时就用的上了。

大缸本就是工具,大缸生产出来,还可以用作其他使用,比如放粮食,比如酿酒,比如造醋,比如酿酱油,比如腌咸菜。

“对,酿酒……”正撰写着测试计划的李孟羲,突然又想起一桩大事。

酒可太重要了,酒既是良好的消毒剂,又是可搏得暴利的高价值产品,酒精还是至今为止唯一能得到的醇类物质,萃取药材少不了酒精。

之前,因为粮食一直缺乏,一直没敢开始大规模酿酒,也就去年冬日,用了几百斤粮食,召集了大致十个匠人令其以各自的方法各酿一坛,李孟羲想在乡间本有的酿酒方法中找到最高效的那种方法,然后以之为基础加以改进。

去年冬日,那封坛的几十坛酒,存放已经半年了,大抵酒酿成了吧。

李孟羲放下纸笔,准备去一看究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