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我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百二十一章 医国圣手刘玄德(三),汉末第一兵法家,南宫我梦,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玄德与灵帝君臣对问,越发的君臣相合。

刘备胸中肺腑之言得以尽情挥洒,豪情肆意,畅快淋漓。

“农事为国家之本,臣有一神物,欲赠陛下!”

刘玄德起身,于白绢上详画神物图样。

灵帝不懂匠作,对刘备所画之物,观之似是而非。

“爱卿所画,可是犁具?”灵帝眯眼观瞧,见刘备所画似是犁具,便出言问道。

“陛下慧眼,此正是犁具!此物名为曲辕犁。

于巨鹿,臣亲曾试之,此曲辕犁,比之直犁省力数倍,耕耘快上五倍不止!

直犁两牛耕一亩,曲辕犁一牛可耕五亩,且,若无耕牛,一力大之人曳绳拉之,亦可耕作,若力不及,两人拉之亦可耕耘,此直犁所不能也。

有此曲辕犁具,农事大昌,国家大幸也!”

灵帝不懂兵,不懂经济,不擅长处理政务,可灵帝懂农事。

每春日开耕大祭,灵帝每每去扶犁亲垦,刘备所呈之曲辕犁,若真能省数倍力提高数倍耕耘效率,这意味着什么,灵帝很清楚,若真如刘备所言,此曲辕犁,真堪国之重器也。

灵帝立召大匠前来,令大匠依图打造曲辕犁具。

刘备依图与大匠讲解了一番打造关键,大匠领图去了。

刘备忠心为国,进献曲辕犁只是为了社稷民生,并未多想。刘备想不到,此一具曲辕犁,足可为他洛阳之行保驾护航。

农事已毕,工事刘备不擅长,商事刘备不懂,就都没有提及。

国事所剩,最后一项,用人取才。

刘备问,“敢问陛下,可有识人之能?”

这话问的,让灵帝答有不是,答无也不是。

灵帝含湖回了一句,“有又如何?无有如何?”

刘备对答,“若陛下有识人之能,那陛下可有识多人之能?有识百人千人之能?

陛下纵能识得千人百人,可,天下官吏,不下十万,陛下又怎有闲暇一一甄选以保才配其位人?”

“我大汉取士,用孝廉察觉之法,可此察举之法,一乡年举不过两人,多者亦不过十人,得才慢也。且,察举之法,层层过人,人心有私,百人百见,百见不同,又怎确保所察举之人真乃有才学之人?

难不成,层层官吏,皆是慧眼识才之人不成?纵层层官吏皆是慧眼识才,可又怎确保,其不会嫉贤妒能打压人才?”

“臣有一法,可一届举才万人乃至十万人,且,可尽取高士,不漏一人。不知陛下,可愿一闻?”

灵帝下意识的不信,他不信刘备能一次选才十万,夸此海口,各地所举孝廉察,全天下加起来,一年也不足千人而已,刘备说尽取人才,不漏一人,灵帝就更不信了。

“法为何法,爱卿且说来。”灵帝问。

刘备答,“法为科举之法。

何为科举,以试取才也。

以试取才,乃出以诸子经典,治国之策,兵法谋略,律法刑罚等诸般学问以试天下之人。

以此之法,欲试十万人,着有司出试十万卷而已,一届可试十万士。

如此,熟经史子集者,必自诸子经典一试脱颖而出,陛下得世之顶尖儒士也;

熟治国之策者,必自政论一试脱颖而出,陛下广得治政之才也。

试兵法,得韬略精深之将才,试律法刑罚,得律法人才,试匠作水利,得高士大匠,诸如此类。

更有,可开武举,试弓马勇武,天下英雄,将尽入陛下彀中也!”

刘备向灵帝展示了一卷英才尽为所用,英雄尽聚麾下的盛卷,灵帝呼吸未重,胸膛波澜起伏,他眼睛亮了。

至此,刘玄德关于治国之策之所有良策,尽已和盘托出。

灵帝昏庸之人,可再是昏庸之人,基本的见识也是有的。

当东西好到逆天的时候,就是一外行人,就是不懂,也会觉得不明觉厉。

在灵帝继位大统以来,谏言着多矣,上呈治国之策者多矣,忠谏者多矣,直谏着多矣,旁敲侧击言语含蓄借古指今者亦多矣。

可从未有过像此日,像今日刘玄德一般,把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条例清楚的每一方面都进献了治国之策。

刘备条例清楚,逻辑严谨,就是这个条例和严谨,极具说服力,毫无疑问说服了灵帝,并让灵帝眼界为之一开。

灵帝第一次知晓,原来繁杂的国事,条例细分出来,乃是军事,政事,经济,人心,土地,税收,取才等等这些事类而已。

灵帝第一次,看到了国家的清晰脉络。

加之,刘备所呈的每一项治国之策,讲解的足够直白易懂,讲解的足够清楚,灵帝大部分都听懂了,且灵帝认为刘备所呈每一策,都是极高明极绝妙之策,这极高明的治国之策,还不是一条两条,乃是众多,乃是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了。

当刘备说无可说之时,当灵帝听完刘备所有治国之策之时,灵帝心中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仿佛忽然之间,拨的乌云见日开了,仿佛一下子,国朝万丈光明。

灵帝端坐笔直,身体上少有的不见了任何疲惫和萎靡的笔挺,他目光闪亮的定定的盯着下方跪立的刘备,他心中顿生国有此人,国事大幸之感。

“来人,赐座!”灵帝令道。

“谢陛下!”

羽林士抬来了矮几坐席,从赐座一事可以看出,灵帝已对刘备大为认可。

于后,心中兴奋难名的灵帝走下了龙椅,他朝刘备走去,毫无君臣之别的与刘备对几而坐,灵帝满是求教之心的向详加询问诸策之种种,刘备受宠若惊,眼藏热泪,激动的言语颤抖着给灵帝细心讲解着灵帝的疑问。

——

数个时辰后,刘备与灵帝畅谈了足足数个时辰,谈到入夜,谈到天色大暗,谈到不得不着宫女送来了灯盏,两人仍是在谈。

矮几上,君臣二人边谈边写,写满的白绢堆的厚厚一摞堆起,几乎堆不下了。

在太监们又一次来提醒灵帝该用膳的时候,刘备忍不住出言打断,提醒灵帝龙体为要。

“爱卿先回,朕再看上片刻。”

灵帝捧着刘备所写的科举章程在看,头也不抬。

刘备不由愣了一下,他还以为,陛下会留自己同食一宴呢……

刘备心里自嘲的笑笑,他叩别灵帝,起身,朝殿门外走去了。

走出殿门,外边正一片漆黑,刘备抬眼望月,眼望见天上的明月正明正亮,只是,刘备觉得眼在发晕,眼前一黑一黑。

扑通一声,刘备眼前一黑,扑倒在地。

——

“陛下,不事好了!”

羽林士惊慌的跑进殿里来,“大事不好了!刘备刘玄德,他……他……他死过去了!”

“啊?!”灵帝手一抖,神色大惊。

——

刘备当日撞柱而昏,头部遭受重创未愈,加之,一连昏迷了数日滴水未进就上殿觐见了,上了殿,又是数个时辰殚精竭虑喋喋不休的向灵帝陈说治国之策,这一开始,心绪未结,刘备还能凭着一口气支撑的住,但当灵帝能虚心纳言,当灵帝认认真真的听下了诸多治国之策,刘玄德心中屈原终于达成,支撑着的一口气突然一松,整个人都支撑不住了。

刘备又一次扑街了,又一次死过去了。

灵帝这次可真是急了,刚得一治国大才,反手治国大才就要死了,这让灵帝着急起来。

灵帝急令羽林士将刘备送于太医处,羽林士遵令欲走,灵帝突然眉头一皱,想起什么了,“且慢!朕要同去!”

灵帝想起,刘玄德言说张让欲加害欲他,灵帝虽然不信,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照看下的好。

刘备差点又死了。

多了灵帝护佑,刘备安稳无忧。

——

一夜过,翌日,百官上朝,不见灵帝,太监传灵帝口谕,令百官散朝退去。

百官不知缘由,只能散朝。

又一日,百官又上朝,仍不见灵帝,太监口谕依旧,依旧令百官散去。

连两日如此,又想到,刘玄德令屏退百官,言说要言百官之失,这两下一结合起来,百官便有了不好的预感,他等以为,必是刘玄德恶语中伤,以致陛下疏冷群臣。

百官气的牙痒痒,背地里大骂刘备。

刘备当日撞柱所受的创伤很严重,连昏迷三日,能醒过来已是万幸。

当刘备幽幽睁开眼时,他感到浑身上下疲惫的如同被抽空了力气一般酸软无力。

刘备支撑着坐起,他看了看身上,是崭新的服饰,有侍卫闻声进来,刘备问,“此时何处?”

“未央宫中。”侍卫答。

——

闻刘备醒转,灵帝急急赶来,对刘备嘘寒问暖,刘备感动的眼含热泪。

末了,灵帝真心问,“爱卿有治国大才,可愿入朝为官为朕助力?”

刘备心头一热,扑通一声跪下,泣道,“臣失志报国,长叹无路,今为陛下所重得尽绵薄之力,备所愿也!”

完了完了,刘备决议留在洛阳为官了,他刘玄德把他家军师所告戒的一切都抛之脑后了,他忘了军师告戒,洛阳非久居之地,他忘了军师告戒,官道一途,非是上策。他忘了军师所言,大汉之弊病根深,非是些许改良所能挽救的。

说刘备心属汉室也好,说刘备为救国家甘愿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好,不管如何,刘备轻而易举的就把巨鹿基业弃之脑后了。

——

第三日,连日不见身影的灵帝,终于上朝了,这次,一起出现在朝堂上的,还有身着玄服官衣头带朝官的刘备刘玄德。

百官入朝之时,刘备早已在那儿了,刘备正襟危坐在右侧为首位置,端坐的一丝不苟,目不斜视,对上朝的百官一眼不看。

百官见这个架势,心里难免泛起滴咕。

待百官皆已入朝,灵帝道,“刘备刘玄德,有讨黄巾擒张角之功。

有农器曲辕犁进献之功。

有诸治国之策进献之功。

今,迁刘备入宗族籍谱,

升,刘备为典农校尉,

骑都尉,



“诸爱卿,可有异议?”

百官知灵帝主意已定,便齐声道,“陛下圣明。”

司礼太监喊到,“刘玄德上前听封!”

刘备出位,叩拜阶前。

司礼太监手捧圣旨,念到。

“奉圣谕

刘备刘玄德有讨贼、进献、呈策之功,

特封刘备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