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我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八章 一日,战策五十陈,汉末第一兵法家,南宫我梦,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待关羽脸色稍霁,李孟羲笑着,抬手指了指,“兵士攻守上百阵有余,此时必多有心得。将军前去相问,定能有所收获。”“请。”李孟羲伸手作请,请关羽亲自去向乡勇们一问究竟。关羽看了看李孟羲,又看了看呆在一旁远远躲着的乡勇们,欲言又止,还是去了。不管关羽信是不信,但李孟羲为此事张罗了半天,于情于私都得尊重李孟羲的劳动成果。“众军听令!”关羽走到训练场,目视一众鸦雀无声的乡勇,他朝乡勇们吼了一声,“列阵!”乡勇们不敢迟疑,哗啦一声跑了过来,在关羽面前两步,成方阵列队。目的达到了,关羽若去相问,他自会认识到他麾下的小兵们有多能干。关羽来到阵前,他目光扫过阵列中一个个鼻青脸肿灰头土脸的士兵。再看这些人一个个抬着头,目光汇聚过来,一个个像是欲言又止的模样。也罢,就问问好了。目光锁定第一个乡勇,关羽一手背后,一手抚捋长须,面色沉稳如山,他双目微眯,似在思量,“你,”关羽指了指为首一人,“你且来说说,方才操练,有何所得。”为首的乡勇闻言前出一步,向关羽抱拳欠身一礼,然后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关羽的表情,小心翼翼的说着,“方才,俺是锥阵这边。俺觉摸着,冲阵破阵的时候,要么刀盾,要么就拿长枪。刀盾能遮掩,长枪仗其长,又能先及敌。至于……至于戈,”说着这里,乡勇迟疑了,有些不肯确定,“冲阵时,戈却不好用。”关羽丹凤目微睁,顿时惊讶的看着这名乡勇。“你说,戈无用?”关羽再问。被关羽问了一下,这乡勇胆量不大,不敢再说了,他支吾着,有些结巴,无措的眼神躲闪,直挠头,“也不是说……说戈无用,就是比枪短,不够长……”乡勇嘀嘀咕咕叽叽歪歪的解释着。关羽眉头微皱,陷入片刻的沉思。以关羽的见识,和领兵作战十几场石堆上经验来看。他认真一琢磨,顿觉,这小卒说的有理!戈与枪的区别,枪头轻,而戈首重,因此,枪普遍比戈长。二者,戈可砍可扫可凿可刺,功用繁多,此兵远近皆可。戈在操练不勤的乡兵手中,能发挥比枪更大的威力。也就是说,戈这个兵器,远能跟枪匹敌一下,近可拿短跟刀剑对攻依然不落下风。此兵器能应对战场各种情况。万用之兵。但,正因能力全面,远近刺砍扫啄皆可,但在长度方面,戈不如枪有优势。冲阵之时,不同于混战,混战时戈比枪好用,但对于冲阵之士,临敌阵,或许只有出一枪的时机。枪长,或许就扎死对面一个人,拿戈,戈短,就被对面扎死了。冲阵讲的是,刹那间的对冲,不是混战,不是拉锯,是刹那间的攻杀。所以,冲阵之时,当真,枪比戈好。关羽讶然,他实在没想到,一个小卒,当真能对兵法战策有能置喙之处。关羽心下即惊讶,又感慨,他转头,回看李孟羲,却看到李孟羲拉着小砖,两人蹲在地上,不知画什么玩呢。关羽笑笑,回头继续往下问。关羽问道第二个乡勇。这乡勇因为有前边一个人作为榜样,就不那么怯场了,第二人出列朝关羽拱了拱手,说到,“俺觉要不找点棍棒啥的,操练用?方才俺们把兵器倒着拿,怕伤到人。兵器倒拿,后边沉不说,还是会伤到。”这乡勇,右腿处衣服有个豁口,显然是现身说法,他在操练的时候,前边的新笔趣阁的枪头倒拿,差点把他戳伤。关羽停了两秒,“好!”关羽沉声叫好。关羽一般不会夸人的,他说好,那就是好极了。第二个乡勇憨厚的嘿嘿笑了笑,然后退回队列里了。本来,关羽依然是不信小卒们能有啥见识,过来问,不过是给李孟羲一个面子,走个过场。但,前后问了两人,连连有收获,关羽这下,如何肯放弃剩下的人。于是,关羽就按着顺序,一个个挨着问。乡勇们有人有的说,有人没的说。但关羽时不时能从乡勇这里问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关羽某些固有的观念在这一刻,发生了变化。关羽怎么也没想到,区区小卒,也能懂战法。问至三十来人了。关羽来到一个个子极矮的小兵面前,关羽还没问,这长的猴儿模样的小卒就迫不及待的先说到,“地躺刀!”猴儿抬头看着关羽,神色激动,“俺知道地躺刀法!”关羽愣了一下,“……何为地堂刀法?”“就……就,军师跟俺说的!”猴儿一紧张,就紧张的干结巴说不出来话了。此还与羲儿有关。关羽有了计较。“不错。”关羽笑了笑意外的,伸手拍了拍猴儿的肩膀,安抚着急得脸色通红的猴儿。——最终。从队首问到队尾,问完,关羽站在后面,站了良久,陷入沉思许久,一动未动。待片刻,关羽回过神来,不由感慨不已,只今一日之收获,让关羽顿生光阴不负之感,尤胜以往十数战所得。——脚步声。和弟弟在地上画着玩的李孟羲抬起了头。“将军可有所得?”李孟羲拍拍手,起身,笑问。“颇有所得。”关羽不无感慨。“奥?”李孟羲故意一副惊讶样子,出声再问,“将军有何所得,不妨说说。”关羽爽朗的哈哈笑了,笑得直摇头,“孟羲啊,你是在考教于我?”李孟羲嘿嘿一笑,“算是吧。”李孟羲认为关羽和部下沟通的能力有所欠缺,故有一问。李孟羲竟然直说就要考教,关键是关羽认为李孟羲考教他是理所当然。只见关羽稍作沉思。“所得其一,锥阵前锋,最少三列同前。”关羽言到。“嗯。”李孟羲点了点头。“所得其二,为大椽、大竹破阵之法。”关羽又答。“嗯。”李孟羲又点头。“所得其三,为冲车破阵之法。”“嗯。”“所得其四,为地趟刀破阵之法。”“所得其五,枪阵以四列为最,薄者不足御众敌,厚者后难击前。”“所得其六,盾兵冲阵,刀剑初无用,左手持盾,右手握刀顶盾,双臂之力皆发于盾,如此,枪戳矛搠,盾稳而不坠。”“所得其七,枪阵御敌,贵在同一,一人刺,而众人不同,则刺敌者仅一人尔;众人皆刺皆收,刺敌者众矣。”“其八,枪阵可间杂步戈。敌军至我阵前,枪长不可击,而戈可上下凿之,左右扫之,以保我本阵无虞。”“其九,短兵相接,弓弩或无用。但敌未近,可用弩弓射之,欲冲敌阵,亦可弩弓射之,以搓敌锐气。”连说九条,关羽忽然不再说了,他手捋长髯,似笑非笑的看着听的入神的李孟羲,“羲儿,你旁观许久,又有何得,说来听听?”关羽一连说了那么多,已经证明了他从士卒那里问出了东西。关羽要反过来考教李孟羲了。李孟羲笑着轻轻摇了摇头。他抬头,看着关羽的眼睛,缓缓说道,“其十,校场当如沙场。我观,有人闻令不进,遇难而退,此大不妥。若于校场成以习惯,他日临阵,其不一触即溃?故,某以为,练训当严!可设军法官督之!”李孟羲说的第十条,关羽笑了笑,满意的点了点头,他接着李孟羲的第十条,像是在跟李孟羲较劲,继续说道,“其十一,枪阵陈兵四列为最佳,一列可刀盾、步戈间杂,而后三列布以长枪步槊,如此可击远,亦可及近。”李孟羲笑了笑,又接,“其十二,我军若择精兵冲阵,阵法优劣倒在其次。其难者在于,当先者必死,于是无人敢奋勇。冲阵当一鼓作气,短了锐气,如何能攻无不克?我有两策,可解此难。其一,择胆气过人之士,日日操练,以成悍勇不畏死之精兵。然欲成精兵,非旦夕之事。故此法一时难为。其二,于军备处着手。我军甲胄粗劣,不足挡丛刃。可尽拆劣甲,五十副甲凑足千余甲片,以千余甲片,编成步人重甲。步人甲成,身着此甲,全身上下只留眼目外露,其甲且厚且坚,十步强弩不可入,五步枪槊不可破甲,一步之内,刀劈斧剁,亦不可破甲分毫。身有此甲,防护周全,身处枪林箭雨当如同闲庭散步,破阵之卒心无顾虑,怎能不悍勇?”李孟羲一语又毕。关羽抚须的手停下,惊讶不已的看着李孟羲,何又为步人甲?看李孟羲认真的模样,关羽不疑有他,便颔首同意了李孟羲以重甲激增士气的做法。关羽接着李孟羲的第十二策,又说,“其十三,士卒亦能成事,阵略之事,可放手使之自为。”李孟羲便又紧接着道:“其十四,当以功赏激之。”关羽又说:“其十五,战时亦可设督战队,踌躇不前者斩之,临阵脱逃者斩之。”李孟羲:“其十六,我观军中号令繁复不一,号令当简短、精炼、有力。号令二字为佳,三字亦可,四字无妨,长至五字便略显冗长。例:【举盾】胜过【把盾举起】【全军左转】胜过【全军向左转】。”关羽似受李孟羲上一条说到号令的启发,于是思索片刻,又说到:“其十七,军中伍长什长拔选,首以有军功者先,二以体貌魁梧力盛者为先,三以声音洪亮能清明号令者为先。”李孟羲:“其十八,各级军官有升迁,亦当有罚降,使能者上,不能者下……”关羽:“其十九……李孟羲:“其二十……”就这样,李孟羲和关羽长各陈军策,你说一条,我再说一条,越说越显投机,越说越对彼此心生佩服。一时之间,几如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砖头听不懂二哥和关二叔在说什么,他抱着哥哥的腿,仰头上看,目光好奇的不停的在李孟羲和关羽脸上扫来扫去。各陈军策,直至五十条,关羽和李孟羲了都说的口干舌燥。李孟羲抓耳挠腮,实在想不起有什么可补充了。“额,没了。”李孟羲抓着头发说着。“某亦如此。”关羽认真的点了点头。然后两人相视一眼,然后同时哈哈仰天大笑。此情此景,颇似后来战赤壁,周瑜之与诸葛孔明写破敌之策于掌心,两相一对,掌心皆写一“火”,两方谋主拊掌大笑之情形。君子之交,当如此也。大笑良久,关羽手抚长须,看着李孟羲,略有感慨,“他日名将,必有孟羲之名也。”李孟羲笑曰,“借将军吉言。”不想关羽今日所言,竟一语成箴。关羽二十有余,李孟羲不满十岁,两人畅谈兵法,都有意犹未尽之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