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送子一程,为何现身此地?(1 / 1)

加入书签


“前方可是司焱司副将?!”领头的人再次高声大喝,挥动手中长戟,直指司焱。在他身后数以千计的骑兵将士们,也全都虎视眈眈地盯着司焱。只要司焱等人有一丝异动,便会挥军而下。“回、回肖将军的话,他正是司副将。”还是探路士兵,见司焱神情有异,而肖长青已然准备动手,连忙逾越作答。“对,我是司焱。”司焱终于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对着肖长青抱拳一拜,开口便反问。“不知肖将军为何会在此地?”长公主不是说安排肖长青在天镇城守营?可天镇城守营骑兵只有一千,而如今肖长青身后跟着的骑兵,少说也有五千之众。这里也早出了天镇城的地界。为何肖长青会突然率领骑兵大军,现身此处?“本将是来送肖成枢一程的。”肖长青翻身下马,手持长戟朝着司焱身后的板车方向走去。司焱心中虽有疑虑,但听说肖长青的来意。便明白,一定是长公主通知的肖长青。为了送肖成枢一程,还让肖长青从天镇城特意追来……长公主对肖家还真是格外开恩。“我儿子肖成枢在何处?”肖长青沉声询问。“回肖将军……我们中途换过一趟车,我、我也不知。”负责押运的士兵,硬着头皮回答。他们走得急。临出发前,肖成枢的尸体倒是在第一辆板车上,单独放着。负责押运的士兵,在停歇的空档,不少人都自发前去吊唁。后来,司副将做主,以加快行军速度为由,将所有尸体混在了一起。“肖将军,这些尸体关乎五千将士死亡的真相,为了防止有人动手脚,我便让人将他们全部集中在了一起。”司焱早就提防着这一路上,会有人替秦家做手脚。特意让人用草席蒙住再捆在一起,无法分辨出尸体的真实身份。等运送到大理寺,再由仵作去分辨真身。“司副将对秦家的案子倒是上心。”肖长青意味深长地看了司焱一眼。想到长公主派亲信快马传来的书信里,写明了司焱动手害死他儿子的事。不由得握紧了手里的长戟。长公主也是智者千虑,或者说,对司家还保留着最后的信任。认为秦家一案里,司家从头到尾没有直接参与的迹象,最多只是顺水推舟。可司焱的做法,无疑是瓦解了长公主对司家最后的信任。他要沉住气!长公主既然安排司焱押运尸体,定是有她的原因。杀子之仇,虽是私仇,但也是公事,他相信,长公主自会有决断。“肖将军特意来送,我却无法找出肖校尉的真身,还望见谅。”司焱在肖长青的注视下,总感觉自己做过的错事被人发现。不免心虚。“肖将军还有防守天镇城军营的任务在身,末将也不便久留你。”谁都能听得出来,司焱是在赶人走。肖长青目光在九辆装有尸体的板车上扫过,眼眶逐渐泛红。早在得知成枢被火烧死时。他便没抱任何希望。这个针对秦家的局特意拉肖家下水,目的就是为了离间两家的关系。更是为了在朝堂上,让肖家避嫌。肖家最受天子青睐的后生,疑似死于羽绒服一案里。肖家再替秦家分辩,于情于理都不合。可如今。得知成枢煎熬了数日,最后连辨明事实真相的遗言都未说出……成枢如此聪明,定是明白他被当作了一颗棋子,定是含恨而终!“肖成枢,你知道你爹不信神明,可若是你在天有灵,定要保佑此案能够真相大白,不能让那些真正害了你的人逍遥法外!”肖长青声音逐渐哽咽。站在他对面的司焱听到此话,面色微变。真正害了肖成枢的人——就是他。可长公主当时没有揭穿他的罪行,又委以重任,应当不会有事。他正在心里安慰着自己。肖长青已然朝着板车方向三鞠躬后,掉头上马。“司副将,你们前去横州,不要入城,直接向南走滋水县,如此避过审查,能够节省一些时间。”横州城在审查?肖长青如何得知的?司焱来不及询问。肖长青已经勒马往他们要去的方向挺进。嗒嗒嗒……越过身边的马蹄掀起层层白雪,将骑兵们的身影包裹在其中。地面震动声音持续了许久。等到骑兵大军完全越过,探路士兵惊呼。“四公子,这支骑兵约有八千余众!”骑兵八千。按照大乾士兵的配比来算。说明附近还另有兵马八万!“这些兵马应该是要往同州方向集结,和突厥大军一较高下。”司焱想到两军对垒时的场面,神往不已。可惜的是。他也只能羡慕冲锋陷阵的父兄们。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替他们守好后方。将这些尸体完美如初地押运至京城,不让人中途动了手脚。扳倒秦家,替三哥和五弟报仇!让母亲宽心!“吃饭休息一刻钟,快马上路。”司焱沉声命令着。“四公子,还去横州城吗?”“不去。”横州城正在调兵遣将,一定有混乱之处。带着这么一堆尸体入城,很容易让人浑水摸鱼。“还得多谢肖将军的提醒。”司焱暗嘲。肖家不愧是秦家的“好帮手”。直接让秦家错失了动手的良机。等到了滋水县再往南,离京城越来越近,远离北境战场,路上也就越来越安定。秦家再想下手,可就没机会了。……肖长青在马背上颠簸了一个时辰。终于抵达了横州城下。“肖将军,老夫在这里久候多时了!”横州城守兵张超,看到肖长青又率领八千骑兵而来,年过半百的脸庞上,笑得皱纹横生。“张将军言重了,这批骑兵左不过奔波了四个时辰来此集结,哪来的多时。”肖长青没有调侃的心情。马上让副手,去将八千骑兵,安排到横山城中。城门打开。街上商铺酒肆灯火在寒风中摇曳。只是店家与客人都很安静地吃着简便的晚饭,完全没有平日里的热闹。不只如此。整个横山城中,已无老幼妇孺。不论是街中的还是家中的,全部是清一色的青壮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