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不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2章 平平无奇,汉道天下,庄不周,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奉将荀攸请入中庭,分宾主落座,询问荀攸来意。 荀攸直言,因道路堵塞,赴蜀郡上任不成,不得不回朝廷复命,途经此地。 杨奉也没多想,感慨了几句,殷勤的邀请荀攸留在这里,等天子来。在被荀攸婉拒后,他又退而求其次,请荀攸在府中留宿一夜。明天一早,派车马送荀攸西行。 荀攸欣然接受。 杨奉大喜,命人准备酒宴,款待荀攸。 为了表示隆重,他不仅命人屠牛宰羊,还召来了几个亲信将领作陪。 这些人全部出自白波军。家境稍好的不过是小有资产,温饱有余,粗识得几个字而已,谈不上读书习经。在荀攸面前,他们显得局促不安,频频出错,越发紧张。 荀攸看在眼里,心中不免疑惑。 这样一群人,真能击败李傕? 好奇之下,荀攸问起了战事经过。 一说到战事,杨奉等人立刻来了精神。 杨奉抢先说起了天子对他的器重,尤其是勉励他自立家门的事。想起那一幕,杨奉不禁唏嘘,心里的激动一如当初。 诸将深有同感,说起当初天子与将士同吃同住,一起讨论如何改进战术,调整阵地,为后来击败张绣、李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杨奉一时怯懦,未敢主动出击,错失战机的事,他们默契的闭口不谈。 对杨奉与郭武出击,临阵斩杀李维的事,他们大谈特谈,还有意无意的模糊了斩杀李维的人选,让人一不小心会以为是杨奉所为。 荀攸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还问几句,激发杨奉等人的谈兴,将气氛推向新笔趣阁。 杨奉兴致勃勃,高谈阔论,直至酩酊大醉。 宾主尽欢。 第二天一早,荀攸起程,坐着杨奉提供的车马,一路西行。 —— 潼关。 刘协负手站在塬上,看着远处的大河,以及大河对岸的山脉,感慨不已。 此时的潼关还只是一个要塞,规模并不大,但地势极为险地。 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绝不为过。 潼关为人所知,要归功于马超。 在演义里,潼关一战,马超打得曹操割须断袍,狼狈之极。 历史上,这一战却是曹操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精彩一战。 只不过历史不如演义精彩,而且大多数人更喜欢小鲜肉锦马超,所以割须断袍的故事流传更广。 “潼关建于何时?”刘协问道。 据说潼关是曹操所建,现在看来,这个说法绝对不靠谱。 兰台令史蔡琰抱着一卷木简,想了想,伸手撩起鬓边的一缕头发。 “具体何时立关,臣未见诸史书。但晋时有桃林塞,想来有些关系。” “桃林塞又是啥?”董宛探过头来,好奇地看着蔡琰。“这儿也没桃啊。” “贵人,那一片就是古桃林。春天时桃花满谷,美不胜收。”蔡琰伸手指了指东面。“据说当初夸父追日,追至此地。因干渴难忍,先喝干了河水。依然不足,又去喝渭水,未及而死。掷其杖,化为桃林。” 董宛惊得睁大了眼睛,发出惊呼。“好厉害。真有这样的人吗?” 蔡琰忍不住笑了。“夸父是神仙,真假却不好说。他的故事不见于正史,唯有《山海经》、《列子》有载,不排除有后人附会的可能。” 董宛有些失望,没有再问。 刘协却多了几分兴趣。“《山海经》、《列子》的来历可疑?” 蔡琰点点头。“这两部古籍早有提及,但见过的人屈指可数。以太史公之博学,也觉得《山海经》不可理喻,未曾详言。正式提及这两部古籍,乃是刘向、刘歆父子。刘歆为助王莽篡汉,借校书之际,编造了不少伪书,不排除这两部书也是编造的可能。” 说起学术,蔡琰神采奕奕,侃侃而谈。 刘协听得津津有味,董宛却觉得无趣,转身去一旁玩耍。 王越见状,命史阿跟着。这儿垒高沟深,万一摔下去,可能就直接摔死了。 蔡琰说了一会儿,突然话题一转。“陛下,臣这两日重读《太史公书》,忽有感悟。” 刘协转头看看蔡琰,笑了笑。 蔡琰抿了抿嘴唇。“陛下还记得王司徒曾说《太史公书》为谤书吗?” “记得。” “其实《太史公书》为谤书之说由来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孝武。太史公大概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从未想过公布于世,而是藏诸名山。” “莫非这就是《孝武本纪》缺失的原因?” “是的,但又不完全是。” “何解?” “《孝武本纪》,也就是太史公书中的《今上本纪》已非太史公所著,如何非议孝武,无从考究。但保留下来的其他篇目中,依然有迹可循。” 蔡琰顿了顿,不动声色的转头看看四周,轻声说道:“比如《儒林列传》与《酷吏列传》。” 刘协看着蔡琰,静候下文。 他读过《史记》,但粗略知道大概,不清楚这些细节。 让他现在去翻书,他也未必能看得出问题。 蔡琰被刘协看得不安,眼神疑惑。“陛下……没读过这两篇?臣十三岁就读过了。” 刘协很受伤。 即使“他”很聪明,就读书而言,和蔡琰这种学霸比起来,他真是平平无奇。 即使是真学霸杨修,私下里也是对蔡琰很服气的。 “令史,你能不通知别用这种眼神看朕?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藏万卷、精通典籍的父亲,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令史一样过目不忘。” 蔡琰尴尬地低下了头。“臣……失礼了,请陛下恕罪。” “罪不罪的就算了,你好好说一下,这两篇中有什么非议之辞。” “唯!”蔡琰应了一声,斟酌语句。 之前说得随意,无君臣之礼,以后可不能再这么随便了。 陛下不介意,不代表别人就不介意。万一被人弹劾,免官事小,连累了陛下名声事大。 正在蔡琰考虑怎么说的时候,裴潜快步走了过来。 “陛下,蜀郡太守,颍川荀攸请见。” 刘协又惊又喜,连声吩咐裴潜去引荀攸进见。 裴潜转身走了。 蔡琰如释重负,随即又进谏道:“陛下求贤若渴,固然难得,但颍川荀氏与袁绍牵连甚深。荀攸来意未明,不可不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