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有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五章 拯救南宋大兵黄祖(中),与南宋同行,小样有型,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吴大鹏一时无语,他没有办法和他们讲科学道理。

吴大鹏试着依古法自己制作一张长弓。

他直接选择了紫杉木,这个在八道河上游地区找到了,要不用榆木也行。

他挑选了树干中部笔直的部分,纹理均匀,没有木节的地方,开始指挥大宋工匠加工了。

让他们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四厘米见方,长度约一米二的弓背材料。

他们事先通过观察横截面的木纹,把相对柔软木心,放在弓背的中部,因为木心相对耐压缩,而那个坚硬抗拉的边材则作两头的位置。

通过切削,把弓背材料修整成中间厚、两头略薄,然后再由两个侧面将两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担。

两端再进一步用刨子将横截面修整成八边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两端对称、厚薄一致,这样才能发力均匀。

削出形状后,要通过弯曲试验来检查弓的各段弹性是否均匀,由于天然生长的木质很难完全均匀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软一些,仅仅外形均匀未必力道就一致。

所以,吴大鹏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

这样,弓背大致调整好了后,就可以在两端五厘米处分别锉出弦槽,弓背外侧深一些,内侧略浅。

这种长弓就没有大宋角弓反弯的复杂形状。

吴大鹏坚决不让大宋工匠用火烤的方式驯弓,那样绝对会降低弓的张力;也不能一下子弯到位,那样的话,弓背就是不折断也要造成内伤而失去弹性,前面那些忙活就白折腾了。

吴大鹏命令大宋工匠把那个弓背逐步适应弯曲。

他让他们事先做了一个专门的托架。

专门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然后把弓背的一端拉上弦垂直固定在地上,另一端坠上重物,这样一天天的加大重物的重量,不能操之过急,同时要注意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

每次加大开度之前,最好让弓背“休息”20分钟,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一点点。

当达到适合的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

满弓开度指弓手所能拉开的最大开度,相当于手臂平伸出去时由掌心到胸前的距离。

这时,卸去托架,给弓背刷上几层麻油或是鲸鱼油也行,用来作为防潮保护层。

油干了,便可以挂弦。

弓弦是用鹿筋或鹿皮鞣制而成的,弹性和韧性都很好。

绑扎弓弦时,要打成专门的“射手结”,以免滑脱。

那种8字形的结扣简单但管用,会越拉越紧。

弓做成了,大宋工匠们用挂重物的办法测了一下弹性系数,发现大约是45公斤的力。

大宋工匠说:“不到一石呢……”

吴大鹏不爱听了,说:“十石的更好,你能拉开吗?!”

大宋工匠没有搭理他,开始试弓了,结果最远距离一百二十米,五十米内可以平射。

大宋工匠说:“过于近了……”

吴大鹏说:“制作工艺如此简单,只要有充足的材料,这长弓便可以作为制式武器批量生产,就是弓手自己也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制作,而不用依赖专门的设备和工匠。

你说说看,你们的弓箭加工需要多少个工种的熟练配合?又要多少这个料材那个料材的?”

大宋工匠说:“过于长大了……”

“嗯,这话对了,可以用一米的好吧?会了吧?全给我改成这样的,不要大宋样式的!”

大宋工匠觉得自己的技艺受了低估……要知道一张神弓制成,那都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哪里可以这样随意……但是,他是吴市舶,他说得算了。

就这样吧,四十个弓箭手准备齐了。

事实上也幸亏这些弓箭手都有过训练的经历,经常练习后还是很快熟悉了这种长弓。

郭子仁当时拿着一米长的长弓说:“吴主家,不好看呢……像根棍子。”

吴大鹏拍了他的脑袋一下,说:“屁!好看有什么用?关键时能保命就行……”

但是半大小们练了练,拉开倒是行,但是水平太差,以后再慢慢练了,不着急的。

但是这一次行动,就不必让他们带长弓了。

在吴大鹏的设想中,这些半大小子们是应该手持火绳枪,肩背小长弓的样子,那多威武。

但是那帮子半大小子不太乐意,这个也只能慢慢来了。

当组织好队伍后,吴大鹏和万士达在沙滩上检阅了他们。

他们两个也是全副武装,挎着微冲,大腿上套着手枪套,腰间挂着手雷。

他们两个觉得自己很威武,但是其它人没有这样觉得,因为没有见过厉害。

这其中,二十个半大小子们的队伍最整齐,一百个杂役厢兵也勉强,七十多个土著就是山贼的样子了,但是他们远比其它人要凶恶,杀气最足了。

吴大鹏又说了一番煽动民族团结的话后,众人的心气更足了。

他们排着队伍上了三条海船……其实两艘就够了,但是吴大鹏估计能带回一些俘虏,所以就算是多加了一条。

他们借着东南季风,恶狠狠地向着北方扑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