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一路见闻(1 / 1)

加入书签

两人慢慢走向大梁走来,大晋朝此时靠北正在闹着饥荒,可惜此时朝廷根本无力管此事。甚至都没有大臣敢提出此事,大晋越看越像晚期。一路上无数的难民冲强,若不是他们巧妙的避开了那些难民,恐怕这十几人很难到达大梁。

两人急忙将这些东西抛之脑后,大晋成立上百年怎么可能如此轻易,被一个才二十几年的朝廷所灭。

越往大梁驶来越能听说大梁的变化,尤其是在靠近大梁的大晋边界甚至一些人都在传颂大梁的好处。

“疯了,简直是疯了”,三皇子不可置信的眼前看到的一切。怎么可能凭一己之力,在短短几个月就让整个朝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王明阳做到了,而且做的很成功。

与大晋的灾民相比,大梁做的太好了。三皇子与五皇子心中同时有个疑问,“大晋真的没问题吗”?

大皇子早已等待在两国边境,看着两位弟弟,也是多年未见,大皇子内心更是惶恐。“两位弟弟半年前我送七弟过了这里,没想到才半年时光你们又要过去,看来咱们这些皇子终究都要到那边。这个家越来越不成家了”。

此时三皇子与五皇子两人还沉浸在一路的见闻中,见大哥如此说,也并未往心里去。“大哥保重,我们兄弟二人想来不需多日便回”。

大皇子叹了口气,“但愿吧”!挥了挥手目送两人离去,幽幽叹道,“也不知我会不会也有过去的一天,但愿这一天不会到来”。

一进入大梁两人便感受到了大梁的变化,两人所知关于大梁的一切,均来自书籍上。书上都明确的记载大梁乃是蛮夷之地。这里人不懂礼仪,不通孝道乃是荒芜之地。但进来后两人根本未发现书中所写的一切,二人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这一切都是大晋朝有意在抹黑大梁罢了。

两人加上一些仆从总共十几人,缓缓驶过大梁前线大营,被安排在前线最近的县衙等待。

虽然是边界,但县衙最早进行了整修,整个县衙被水泥覆盖,道路整齐。院墙从新修葺,衙内更是十分的干净。

三皇子与五皇子两人面面相觑,这是边境县衙?与大晋朝相比,这里的县衙简直好的太多,恐怕即使是京城的江宁县豪华程度都无法与这县衙相提并论。

屋内一面普通的镜子摆在眼前,此时还尚未有玻璃。人们照镜也只是用铜镜。“这是何物,为何能将本王看的如此清晰”。三皇子好奇的打量眼前之物,这东西三皇子确定没有任何文武道加持,只是简单的物件。

侍女笑了笑,“王爷,这是我们大梁特有的魔镜,什么东西在它面前一照,立马清晰无比。听说这可是太子殿下,不是陛下得上苍传授之物”。侍女提起了王明阳一脸的崇拜,简直将王明阳视如神明。

三皇子深吸了一口气,才刚刚进入大梁,便有如此富庶之县。可细想想此时的大梁京城,会富庶到到何种地步,大晋真的会是大梁对手吗?这不是是三皇子第几次自问。他没有答案,也不敢往坏处想。

第二日前来迎接的太监总管便跑了过来,“宁王、景王两位殿下可在”?

迎接的太监乃是张公公,见到三皇子五皇子两人,第一反应便是下跪。不过膝盖刚刚着地,想起自己乃是大梁内宫总管,于是顺势又站了起来。

“两位王爷,陛下命咱家前来迎接两位”。

魏邦当热认识张公公,“原来是张公公啊,七弟竟然能将你派过来,看来还是没忘记我这个五哥啊”。

“景王殿下说笑了,陛下可是一直挂念这景王殿下,听说景王殿下能来,立马派奴才快马加鞭前来迎接”。

三皇子在一旁仔细打量张公公,“这位公公,看着你倒是面熟”。

“宁王您应该见过奴才,奴才之前是昭仁殿的管事”。

三皇子点了点头,王明阳离开连这些身边奴才都带走,显然此人是个念旧之人,至少他与老五此行不会有性命危险。但三皇子没有丝毫的开心。皆因在离宫是魏帝交给他一副圣旨,可以想象在人家的登基大典上宣读如此圣旨,恐怕就算这位七弟念旧,大梁那些臣子也不会允许侮辱一国之君的敌国皇子活着回去。

看这毫不知情的五皇子魏邦,三皇子眼神中满是有伤,此行恐怕将是自己最后的一程了,再也回不去了,再也见不到我的母妃了,再见了大晋朝。

三皇子深吸了一口气,“张公公,咱们可以上路了,这一路上会很开心的不是吗”。

魏邦虽然奇怪为何三哥眼神中会透露出一股死气,想来老七也不会杀了咱们吧!

迎接的车队明显浩浩荡荡,比起两位皇子几名随从而言,简直可以说完全两种规格。依仗行辕八抬大轿,完全按照亲王的礼遇。

一路上张公公不停的在与两人讲述这几月以来大梁的变化,简直是一天一个样。“等二位殿下到了京城更能见到大梁的变化,这些可都是陛下的功劳”。

三皇子奇怪的问道,“难道这大梁的臣子就没有反对之人吗”?

“反对,奴才现在可以负责的告诉二位殿下,如今的大梁可是上下一心,陛下的命令没有哪个大臣敢有胆子反抗”。

三皇子与五皇子对视一眼,在对方的眼神中见到了震惊。他们自认若只是靠着他们自己,根本无法在短短半年之内做到如此的地步。那些老臣岂是好相与之辈!

“二位殿下,不是奴才跟您吹嘘,咱们陛下可以说是古今奇才,就连国师吴用大人,那可是大儒啊,都被陛下降服的服服帖帖的,哎,不是奴才多嘴,在这里咱们陛下身份可不比在大晋。到时候二位殿下可不要坏了规矩”。

一行人在沿途一路上的护送下,快马加鞭的向着大梁京城而来,终于一行人在登基大典前两日抵达京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