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的命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章 忠烈祠,宋士,浮沉的命运,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不是你们要谢我,是我要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儿子、丈夫、兄弟,咱们又怎能打败番子,有今天的生活!”
王松拉着前面白发苍苍老者的手,对着周围的百姓,显然是动了感情。
“各位乡亲,从五年前杀熊岭开始,东京城大战、太原大战、府州之战,再到耀州之战,这大大小小几十战下来,我忠义军兄弟们,死了不下十几万啊!”
“就说府州之战。一万多兄弟和鞑子四万大军相遇。一场大战下来,最后只剩下了六百多人,其余的,都倒在了府州的冰天雪地里。我自己受了重伤,在床上躺了半年,全身是伤,现在一刮风下雨,我这伤口就疼得厉害。”
赵多福心疼地看着王松,眼里泪光闪闪。
“本官发过誓,一定要建一座祠堂和墓地来祭奠他们,我也不能让我的兄弟白死。从那以后,忠义军牺牲的每一个弟兄,他们都有一块墓碑,以供他们的家人、亲朋好友和后人祭祀。通过祠堂,英雄之灵得以安身、家人可以祭祀、后人能缅怀瞻仰。死去的兄弟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缅怀!”
一个读书人肃拜道:“相公所言甚是。天苍地黄,英魂归兮。所有为国献身的将士,都配得上有一快墓碑,供后人瞻仰。在下代这些英雄的亲友们,谢谢相公了!”
“多谢相公!”
下面的百姓又跪了一地,一起磕起头来。
地下躺着的这些英灵,他们或都有着悲惨屈辱的过去,也是这个时代给他们留下的烙印。他们也许只是为了有一口饭吃,有个栖身的地方。等入了伍,明白了道理,练就了本领,杀敌于战前,战死沙场。
他们或是农夫、读书人、小贩、贵公子;也可能是儿子,父亲、哥哥、弟弟。他们抗击金贼,洒血疆场,可谓是死得其所。
忠烈祠为纪念阵亡将士而建,是将士的墓碑和祠堂。除了将士单独的墓碑,忠烈祠里还有几座集体陵墓,分别是东京城大战、太原大战、府州大战、耀州大战。墓葬周围松柏青青,鲜花朵朵,环境
清雅,庄严肃穆。
忠烈祠由祠宇和墓碑区两大部分组成,祠宇共两进,座西朝东,东西长两里,南北宽约100米。
第一进为牌坊,一列拱门三孔,琉璃盖顶,花岗岩整石墙体,中拱上方,镌“忠烈祠”三个字,由大儒李若虚亲笔书写。
进了牌坊,宽阔的道路两侧,便是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墓碑,松柏分立墓碑两侧,绿草如茵,大小直到旁边都是参天的树木,寂静幽邃,让人油然而生肃穆之情。
第二进为享堂,在忠烈祠的最后面,乃是祭祀活动中心场所。正中堂额“浩气长存”系王松亲书。堂内中间巨碑如屏,居中竖刻“抗金阵亡将士总神位”,两边刻各大战役阵亡将士神位。堂内东西两侧用青砖碑座形式展出了多位阵亡官兵的生平事迹,以及包括王松在内的军中高级将领的题词。
忠烈祠占地愈200亩,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距离邯郸城50里,距离大明府也不到200里,无论是凭借路上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面,还是便利的河道运输,一日即可到达。
早在两年前兵进大名府以后,王松就让手下开始安排修建这座忠烈祠。东京城及府州的战事,牺牲的将士实在太多,特别是府州一战,光战死的忠义军精锐,就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去岁耀州之战,由于忠烈祠主体的祠堂、围墙、墓碑等已经建成,乃是追加的墓碑和灵位。
忠烈祠的修建、所用的石料、木料都是从附近的太行山中得来。至于所用量最多的水泥,则是来自于洺水河畔的水泥作坊。
两河难民如此之多,找出几千匠人、佣工还不是易如反掌。终于在差不多两年多以后,忠烈祠落成了。
王松和百姓分开,一直向前,直接进了享堂。赵多福和他一起焚香、烧纸钱,恭恭敬敬的行完礼,这才一起出了享堂。
潇潇细雨中,护卫的一众军士肃然庄穆,站在蒙蒙细雨当中。
“大家伙摘下头盔,放下兵器,都进去,上炷香,烧些纸钱,祭拜一下你们的同胞!”
“相公,你真是宅心仁厚!若是朝廷也能像你一样,厚待那些死去的将士,大宋也不会打那么多的败仗,百姓也不会受那么多的苦,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听到赵多福的话,王松摇摇头道:“娘子,我朝以文治武,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武将都要靠边站,就更不用说下面的士卒了。”
更多的话,王松没有说,因为这又要扯到土地兼并和大宋的基本国策上去,就太远了。
忠烈祠,事关民族魂魄、军队的凝聚力,即便是在财务如此吃紧的情况下,王松也是义无反顾,坚持把忠烈祠建成。即便在旁人看来,修这么一座“无关紧要”的忠烈祠堂,似乎是哗众取宠。
但王松却深知,忠烈祠,凝聚中华血气、勇气、尚武之气。人们来祭拜,必然正气升,浊气降,影响后人。
碧血染黄沙,取义成仁,应垂不朽;
精英辉赫石,贪生怕死,莫到此间。
忠义军武功之盛,震烁古今。忠义军将士捐躯赴难,以身殉国,作战之勇,死事之烈,诚足以撼天地而泣鬼神。
无论如何,谁也不能忘了这些为了民族牺牲,碧血千秋的勇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