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的命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48章 新玩意,宋士,浮沉的命运,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就是新打造出来的自发火铳吗”

“守拙园”,“槐花书屋”之中,王松手指微微颤抖,拿起了面前的一支黝黑的火铳。

忠义军虽然已经造出了虎蹲炮,佛朗机炮,五六百斤的重炮也已经投入战场,但是,长久以来,王松一直没有大量发展更为简单一些的火铳。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一是初期的火铳,火绳枪缺陷太多,太麻烦,二是担心在女真人铁骑的快速攻击之下,火铳派不上用场。

首先,火绳枪需要一段用醋煮过或土硝泡过的火绳。火绳点燃时很危险,稍不小心,火星就会点燃身上背着的弹带,引起爆炸伤及火铳手自己。同时,点燃的火绳在夜间很容易暴露自己,使得夜间偷袭几乎不可能。

其二就是火绳枪操作非常复杂,射击过程非常复杂而缓慢。使用火绳枪有十几道工序。火铳手出战,要带上火铳、火绳、火药、弹丸等。

战场上一旦交火,射手就要忙着开火、装弹、再开火,手脚要非常敏捷。最好的射手每分钟也只能打二三发弹。因此火枪手通常排成三排,第一排跪着,第二排半站立,第三排直立。

虽然如此,但后世对方冲到火铳手面前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火铳手无法抵挡,所以必须和刀盾手、长枪手混编。

还有就是,火绳枪受自然条件影响太大。雨天不能使用,火绳会湿;风大时不能使用,因为风会把火门上的火药吹走;射击时烟雾会阻挡己方军队的视线。

最后一个就是精度差,有效射程近,只能射击百米内的目标。女真人的硬弓都能射七八十米,火铳的优势实在不大。

也只有在守城的时候,用起来还稍微方便一些。在野战中,受困于北方阴冷恶劣的自然条件,实在是没有多大的优势。

可是火铳是热冷兵器的分界线,总不能返璞归真,回石器时代吧!

上说:“夷狄之所以畏中华,火器也”,也就是这火铳使人敬畏,没有理由不应用到军中。

“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

根据宋应星所述、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火铳的点火技术数次改良,但是铳体的打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

枪管用熟铁打造,长约一米九,重约12斤,准星、照门都有,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二寸,托后七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别再托上,重三两,另有火绳。每次发射时装火药三钱,铅弹重三钱。口径13毫米,射程可达一百五十米左右。

不过,给王松的第一感觉,就是火铳的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威力不够,不能洞穿重甲。

历史上记载,南宋有了火绳枪,不过现在王松还没有看到半点传说中火枪的影子。倒是林天佑在自己的指引下,研制出了这时代的第一把自发火铳。

“相公,这是你要的定装火药包。”

王松接过林天佑递上来的圆柱形纸包,看了看,点头道:“试射过了吗?”

“相公,试射过了,不过破甲的效果不行,也就是四五十米,怕是派不上用场。”

林天佑有些忐忑不安。火铳的射程一直上不去,成了火铳量化生产的瓶颈,却一直无法克服。

纸包定装火药,都是后世网上烂的不能再烂的梗。将定量的火药、弹丸用油纸包在一起。战场作战时,士卒用嘴咬开纸包,倒一部分火药到火门里,作为引药,纸包里剩下的火药和弹丸一起从火铳的口部塞入。

使用这种定装火药子弹,使得士卒的装填程序简单、时间变短,还确保火铳射击的杀伤力。

“这弹丸好做吗?”

摸着一颗颗光滑的弹丸,王松皱着眉头问道,心里却想,这样的东西,六七十步,真的能破女真人的铁甲吗?

“相公,弹丸容易做,铁模即可,大小也能做的一样。”

林天佑拿起一把铳剑递上来,言道:“这种铳剑没有办法打成薄刃,只有打成现在这个样子。”

王松接过铳剑,细细打量。这把40厘米左右、套筒型的棱柱形铳剑,其实就是后世的刺刀。鉴于目前的冶铁技术达不到,为了保证刺刀的强度,不至于在战场上折断,林天佑等人不得不造出了这种三棱形形状的刺刀。

一把好的刺刀,不论是韧性还是强度,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林天佑选择这种铳剑,也是迫不得已。

“天佑,按照你的描述,这破甲能力还是不足啊!”

林天佑摇头道:“相公,若是要增加威力,恐怕要像火炮一样,增加药量、扩大内膛。只是如此一来,火铳难免笨重,战场上恐难持久。”

王松点点头道:“你尽管去试,不但要适合士卒使用,不能太重,而且要威力加强,最少也要50步破甲,否则真就不如弓箭手了。”

“咱们去靶场试试。”

眼见为实。军国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王松还是决定到靶场上去,亲自观摩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