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73章 辽东军演之骑兵,不负大明不负卿,十光,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为什么对待俞大猷明明超前的现代化军事思维如此谨慎呢?
这是因为大明王朝本质上是由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大集体,礼仪与道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法律。
所以俞大猷的现代化军事计划与思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相比较之下,戚继光与李成梁就现实得多了,他们没有去触动大明王朝的体制问题,而只是脚踏实地做着他们职责范围以内且力所能及的事儿。
他们没有要求朝廷为他们提供专职的后勤人员,他们部队中的装备和武器也没有让国家统一提供,而是来源于各府县的分散供应,像李成梁更是自己花钱招募家丁式的士兵作战。
这些在俞大猷看来无疑是陈旧、落后、需要改变的。
然而,在戚继光与李成梁看来,却是现实可行的。
再比如,俞大猷曾提出军队现代化的计划中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的两个士兵的军饷供应给一个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
看,俞大猷不愧为大军事家,思想多么先进,这不就是“裁军”吗?
要知道这个思想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我们邓爷爷手上才真正意义上实现。
戚继光与李成梁并不是不赞同,而是针对实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在现有国情下还不能用质量代替数量。
因为大明王朝的军队必须是一支“全能”的军队,经常性的任务并不是应付外部的侵略,而是面对内部的叛乱,也就是镇压内地农民与边区少数民族。
全国各地区间的灾害频仍、农民的流离失所、官吏的苛刻暴虐等等……都有可能迫使暴动随时发生。
而幅员广阔的大明,很难预料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所以这任务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能完成的,因而军队的数量必须要多。
这是戚继光、李成梁两个人与俞大猷认知不同,以至于实践上有所不同。
如果俞大猷还活着,让他来观摩辽东的这场军演,十有八九不太满意。
当然这也只是朱翊镠的假设。
……
步兵操练完毕,便是骑兵了。
除了留守的哨兵,所有人从东单堡迅速转移到马根单堡。
无论是朱翊镠,还是蒙古族、女真族的代表,显然对骑兵期待更高。
毕竟李氏一门擅长骑兵突袭战。
辽东铁骑,是李成梁父子麾下的精锐部队,而其中最精锐的部队又属李家的家丁骑兵队。
家丁式的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多由辽东游侠组成。
但据朱翊镠了解,辽东铁骑并不喜欢用时下较为流行的鸟铳,而多使用三眼铳,这大概与北方人性子急躁有关。
因为鸟铳装填繁琐,又不能近身作战,戚继光的火枪兵都配备了七尺来长的野太刀,靠野太刀冲锋肉搏的。
辽东铁骑不喜欢使用鸟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鸟铳对厚重的盔甲几乎没有太大的威慑力,打穿不透。
从明代辽东铁骑的作战记录看,也能看出大部分只配备了弓箭和腰刀。
而操纵大炮、神机箭、佛朗机、鸟铳等武器都是征调的南军炮手。
李成梁镇守辽东之时,大明军备已经荒废好多年了,战斗力低下,针对虏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乃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招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军声始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