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80章 今日经筵变味儿了吗?,不负大明不负卿,十光,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东暖阁。
冯保轻声轻语地对朱翊镠说道:“万岁爷,奴婢已收到密报,张先生从江陵城走水道秘密进京。”
“好!”朱翊镠欣喜地点了点头,“明日经筵都准备妥当了吧?”
“回万岁爷,一切准备妥当。”
“于先生有什么意见?”
“他很高兴,无异议,知道怎么讲。”
“其实朕倒不关心他怎么讲,关键他是发自内心支持朕的主张吗?”
“这个奴婢就不大清楚了,反正嘴上表示支持。”冯保谨慎地回道。
“好吧,明日经筵事伴伴盯着些个。”
“奴婢知道。”
“哦,张泰征已经出发了吗?”
“万岁爷,他已经出发赶往山西。”
“那王大锤呢?”
“他也已经日夜兼程赶往归德府。”
“好。”
朱翊镠一摆手示意冯保暂且退下。
从春分到冬至这段时间,除了三伏天的那一个月,其它每月逢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都是经筵的日子。
这是每旬一讲,叫大经筵。还有每日一讲的,叫小经筵,简称日讲。
经筵这个叫法始于宋代,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后元、明、清三代均沿袭此制,而以明代尤为重视。
经筵是一项制度,是古代帝王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经筵的制度化,其用意在于:使帝王的讲学不致间断,以致收到持之以恒的效果。
大明王朝尤为注重经筵,视讲学为第一要事,然而讲学一旦制度化后,便容易缺乏弹性而显得僵化。
小经筵还好,除了内阁与礼部、翰林院等少数官员,余者概不参加。
但每逢大经筵之日,京城里的皇亲国戚、大九卿、小九卿、翰林院侍讲侍读、十三道御史、六科廊都给事中,以及四品以上的官员,届时都必须列班参加,入殿站在两厢侍听。
进讲官讲完了之后,皇帝还要按照循例,命鸿胪寺赐宴。
这顿筵席丰盛,且恩宠异常。不单参加经筵的官员们都能入席,即便这些官员的随从家眷,甚至轿夫马卒,都可以入席大快朵颐地享用。
吃了还不说,席面上剩下的菜肴以及点心,还听凭官员们尽行带走。
故而,有资格参加大经筵的官员们到了这一天,莫不欢欣鼓舞。
他们当中许多人赶去参加,与其说是为了“听”,倒不如说是为了“吃”。
久而久之,在京城里因为这件事便有了一个说法,叫作“吃经筵”。
朱翊镠登基以来,一直想废除这个形式大于内容的陋习,但要废除的东西实在太多,登基以来确实也没给官员带来多大福利,所以暂时保留下来,当作是对在京大官大僚的一种奖励。
除了这个方面的考虑,有时也可以利用经筵进讲吹吹风。
就比如说这次,进讲官便是朱翊镠特意安排的,于慎行。
是隆庆二年进士,那一年张居正主考,所以是张居正的门生。
因为张居正被清算时,他为张居正辩护而遭到万历皇帝贬黜,朱翊镠登基将他请回来,执掌翰林院。
盛传于慎行为人忠厚平恕,襟怀坦白,不管对皇上、对首辅还是对同僚皆心胸坦荡、真诚相待。
当然,于慎行也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人,他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着较大的贡献。他的文学造诣也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不亚于当代王世贞,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于慎行中进士后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编修。万历初年升为修撰,充当皇帝的日讲官。
日讲官原都是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学者充当,像于慎行二十多岁年纪便成为皇帝的老师极为稀罕。可见他的学识以及当时张居正对他的器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