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26章 托名司空,实为汉相,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浙东匹夫,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备这次想要改革新开财源、扩充军备的决心还是挺慎重的,对于不能给李素立刻派来援军,也是颇有几分内疚。
所以刘备才没有用旨意的形式给李素下令和通知,只是以私信、密信的方式,跟李素商量探讨。而且派来的信使也是最近四处奔走视察、比较了解情况的黄权,而不是像前几次那样,派个龙套路人信使办差。
李素拿到信后,礼数尽到,就先让人安排黄权好吃好喝招待着,夏口城里黄权有什么想玩的地方,李素都派帮闲甄尧陪对方吃喝玩乐,还主动提出让甄尧带黄权游梁子湖,体验江汉地区的云梦沼泽景色。
至于李素自己,当然是先关起门来,跟核心幕僚们分别讨论了一下如何给皇帝提反馈——注意,是分别讨论。
也就是跟徐庶聊军事议题,跟张松聊财务改革等内政阻力问题,再跟王累聊如何对付可能出现的改革中的死硬顽固既得利益。
毕竟,李素手下这群幕僚,每人都不像李素这般是通才,有些人擅长战术,有些擅长内政利益分化一拉一打、有些则纯粹只适合出来得罪人。
李素做领导多年,也早就练出了用人之法,人尽其用各展所长,他自己只把握大方向,下面人补充完善细节。
被礼貌招待玩乐的黄权还有些不安,几次在梁子湖游船上跟甄尧旁敲侧击打听:李司空莫非觉得这次改革的想法有点操之过急?还是对于北线迟迟不能抽调援军来助他全取江东感到惋惜、想竭泽而渔换别的办法快速强行扩军求战?
对于这些疑问,甄尧这个帮闲从事懂个屁,他从头到尾都是好心好意让黄权别多想,拍着胸脯说李司空是真心在运筹对策、看看如何细化陛下的思路,便于落地实现,慢工出细活嘛,陛下每次找司空远程讨论国家大事,哪次不得多慎重几天。
黄权原先没办过这种级别的沟通工作,只是有些不适应,才觉得惶恐。虽然接受了甄尧的说法,他还是没心思继续玩乐,第一天游了一半梁子湖后,就回驿馆宅着等消息。
甄尧不好强逼着他玩乐,那就只是让人每顿按时给黄权送好酒好肉。
来到夏口的第二天晚上,黄权吃着膏粱厚味的美食,眼前七八道江鲜,都是梁子湖和长江汉水里产的,南边罗霄山的山珍野兽也不少,獐狍麂鹿一应俱全。
不过美食也只是让他感受到了“司空对于天使还是很重视很尊敬的”,他内心忍不住一边吃一边感慨:
“或许这是正常的吧,谁让司空虽然挂名督师、奉辞于外、掌握南方四五州之地,可他事实上还‘托名司空,实为汉相’。身不在中枢,而最大的朝廷大事还要跟他商量,这圣眷远非钟司徒荀令君可比了。
陛下践祚之初,册封的三公卿相名单,终究是不能代表陛下心中真正的信赖程度强弱,有些不过是看在对方在先帝时就已身居高位、朝中资历深远,才继续摆在高位上过渡一下。或许不用两三年,陛下早年相交于患难的年轻幕僚,都要大大提拔一波了。”
还别说,黄权因为这次刘备对李素表现出的特别信任,再次领悟到了朝政人事方面的一些风向。
在官场上,从来不是谁的官位高谁就圣眷重的,尤其桓灵以来,卖官导致的高位筹勋虚职都泛滥了,威信大降。
刘备称帝时的公卿名单,当然也是一个妥协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物,并且对“年功资历”这个考量因素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鲁肃、诸葛瑾这种跟随刘备很早、但跟随时太年轻的文官,如今都没有到九卿之位,还在地方州当布政使。
但刘备称帝九个月了,黄权已经看出来,对鲁肃的信赖是绝对不在钟繇之下的,跟荀攸也可以一拼(主要是荀攸智商也不错,给刘备出了不少主意,钟繇只是内政人事之才为主)
诸葛瑾次一些,但刘备对他的信任也不比钟繇差多少,绝对在目前九卿中一半人以上,倒是法正这个“刑部侍郎”,虽然是九部的副职,信赖度跟诸葛瑾伯仲之间。
鲁肃法正诸葛瑾升官慢,关键是年轻、在原先灵帝和献帝朝时的官方身份相对低微,当时只是在刘备的私人幕府里受信任,不能拿到台面上讲。
而当私人幕府向朝廷转变的过程中,对朝廷旧体面的兼容就得慎重考虑,让出很多高位。类似于历史上曹操掌握朝廷时,一开始他真正的心腹最高位的也就荀彧是尚书令,其他官职都不行,要慢慢一年年剪除旧人元老。
当然刘备不存在剪除元老,因为他本来对刘协朝廷旧官的接收就不到两成,剩下八成挂名京官都跑去跟袁绍了。
而且只要是忠于汉室的大臣,跟刘备也不存在利益冲突,最多就是才干不行不值得委以重任居于高位。这些是要慢慢调整的,但绝对不是剪除,调整后该保证的待遇还是要保证。
黄权最近也算受刘备信任,这种沟通工作担任了好几次,也知道点内幕。他是见过李素上次给刘备的回奏的,知道李素也不想太跳,要卡“三十岁之前不当丞相”的时间点。
黄权心中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觉得一旦李素到了三十岁、当了丞相,那恐怕就不是李素一个人的调整那么简单了。李素拜相后的一年之内,鲁肃、诸葛瑾、法正、顾雍、诸葛亮估计都要跟着涨一波,递补上来。荀攸钟繇本来就很高位了,应该没法挪。
事实上的丞相却还要领兵在外、同时皇帝对于改革变法方面的大事儿都非听他不可,钟繇荀攸说了根本不算,朝廷的议事周期自然免不了一再拉长拖久。
毕竟李素现在没机会跟刘备当面面谈议政、说错话被质疑就能立刻改口。李素是跟刘备隔着半个月一趟的书信交流在讨论国政,一句话说错追都追不回来,刘备提出疑问的话他至少半个多月后才能追加解释。
这样的办公环境,李素必须慎之又慎。
就好比后世的专利代理人,面对答国知局的OA时,如果是书面回复,肯定要比当面口审想得全面一点,因为你短时间内没有第二次补充的机会。这还是电邮沟通,都如此慎重,何况是半个月一封的人肉投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